荷花池寻梦
荷花池大桥。□潘普洲 袁晖
在攀枝花地名中,有很多地名一望而知其义,譬如大渡口、弯腰树、柄草干(炳草岗)、枣子坪……这些地名其实就是对地理环境及特征的描摹和总结,而“荷花池”就让人疑惑了,因为那里并没有荷花,也不曾得见一池碧水。
或许,今天的人们要到史书中去寻找荷花的踪迹了。
据《盐源县志》记载,“莲花池……在金沙江东岸,中所境内,地名糯弄。”即指弄弄坪西侧的荷花池。糯弄(弄弄坪古地名)在盐源县久负盛名,一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二则因为这里有一处名胜古迹莲花池。自古以来,盐源县的文人墨客,在荷花盛开的夏季,总会络绎不绝地前来,赏花饮酒,吟诗作赋。《盐源县志》上还专门附有一篇《莲花池赋》。
那一池荷花,灿灿然开在史籍和词赋里。
荷花池后来的故事,就跟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交织在一起了。随着攀钢的主体工厂在弄弄坪坡地上巧妙布局,西侧的荷花池成为了建设者们生活的大本营。
这一带的高炉建起后,荷花池的大平坝里——曾经荷花盛开之地,修建了生产、生活所需的庞大蓄水池。满池碧水,从金沙江激流中抽引上来,搅动水池的磐道,喷洒出雪白的水花,十分壮观。水池两旁,几十栋席棚房一字排开,也颇为壮观。这便是当时的焦化厂、动力厂、炼钢厂和炼铁厂的职工宿舍。
喝江水,住席棚,就是建设者当时生活的“标配”。
席棚子夏热冬冷,且极易着火。1972年8月,一场大火把这一带的席棚房烧成火海。因为职工纷纷参与救火,没人来接班,炼铁厂3号高炉工长刘宝信守在炉前,连干了56个小时,一战成名,赢得了“铁汉”的称号。艰苦的岁月,把人练成了“铁”。
随后,水池靠江一侧,修起了几十栋红砖楼房。住进砖房,是攀枝花居住条件的一次飞跃,大大提高了建设者们的幸福感。接着,在荷花池下侧的主干道公路旁,商业部门修建了“荷花池餐厅”,建设者们“打牙祭”也有了去处。每到周末,荷花池总是人头攒动,满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有两座桥梁不得不说,一座是公路桥,一座是铁路桥,但它们的头衔都冠以了“荷花池”三个字。
公路桥自然就叫“荷花池大桥”。攀枝花钢铁基地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投入巨资,并从全国抽调大量人员和物资参与基地建设,包括配套修建基础设施。1970年攀钢正式投产后,将向金沙江北岸的弄弄坪西渣场排放炉渣,占用北岸四川省道310线原有的一段沿江道路。为此310省道需要改至渣场对岸,于是在渣场下游和上游分别诞生了荷花池大桥(05桥)和新庄大桥(06桥)。由于荷花池大桥下游4公里处已经建有渡口大桥可供跨越金沙江,故渣场上游的新庄大桥得以先行修建。新庄大桥于1972年底建成后,荷花池大桥随之于1973年1月开工,至197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铁路桥位于荷花池公路桥上游,是专门为攀钢冷轧厂修建的。所以,荷花池铁路桥又名攀钢冷轧厂专用线金沙江特大桥、轧板厂联络线金沙江大桥。其主跨168米,高50米。于1995年建成。该桥是当时长江上游第一座铁路桥,同时也是距地面最高的铁路桥之一。因而,该桥号称“攀西第一桥”。
时代改变着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生产建设需要,那满池碧波的蓄水池被攀钢煤化工公司的精煤储运场取而代之,大道旁的“荷花池餐厅”也变成了为到此运矿、运煤的汽车驾驶员提供住宿之所在。道路改造,环境优化,城市前行的每一步,都在改变荷花池的面貌。
如今的荷花池,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在荷花消失的地方,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那一池亭亭的荷花,如同一个旧梦,留在了过去,留在了一个地名里。
新闻推荐
烟田里,无人机正在开展植保作业。□王明秋文/图从小米粒大小的包衣种子,到烘烤后金灿灿的烟叶,从开始播种绿色,到收获金...
盐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