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天下,济宁金石文化可否铸成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王艳茹

济宁日报 2021-06-19 07:35 大字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邹鲁流风”济宁西泠六家艺术展,5月23日在市美术馆隆重开幕,书法、绘画、篆刻、紫砂铭刻、绘瓷等作品,集中展示了范正红、段玉鹏、江继甚、陈靖、郑志群、谢长伟六位西泠印社社员的艺术风采。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齐鲁文化名家”范正红,向记者讲述他与济宁金石文化的渊源。

西泠六家出济宁

得益于丰厚的金石遗存

采访之初,范先生正往徐州赶高铁,第二天又辗转回济南。匆忙的行程中,对于济宁金石与书法篆刻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他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谈到本次“邹鲁流风”艺术展,范正红表示,济宁能出“西泠六家”,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象。西泠印社成立于1903年,百余年来共有海内外社员500余位,其中不乏吴昌硕、李叔同、马衡、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陆俨少、朱复戡等宗师级的人物,一个省往往只有三至四名社员。而济宁一时能有六位社员,成为了一种“济宁现象”,但从文化层面来说,也并非偶然。

范正红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济宁长期以来金石文化、书画篆刻的传统积累,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环境,为济宁篆刻书法提供了发展沃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济宁涌现了一批创作能力和水平过硬的团队,在篆刻书法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济宁有着古老的文化积淀。夏商之际,济宁当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任城是有仍氏部族世居地,这在上古文化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思想体系形成了地域性的邹鲁之风,影响深远,进而成为两千多年中华文明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

两汉时期济宁属于文化的核心区域,为济宁的传统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唐代李太白长期家居于此,也是济宁文化一笔浓重的亮色。明清以来,济宁作为运河管理的核心所在,在文化的交流方面异常繁荣,书画篆刻等艺术在南北交流中有了纷繁而畅达的多元积累与发展。

得天独厚的金石遗存是济宁独步于世的传统文化优势,它为济宁书画篆刻家、金石研究者带来的高古眼界,对艺术的理解、领悟、提升至关重要,这点在与外地不断交流中也映衬出来。

范正红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按照自身特色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在近代形成的新的学科体系之下,人们很难对金石学进行有机的理解和融合。然而,当我们进入新的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回眸发现,金石学无疑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但从现状看,金石学已近乎绝世之学,济宁丰厚的金石遗存为“继绝世”的学问提供了条件,在客观上让人们得以按照传统金石学体系学习。以“西泠六家”为代表的一批金石篆刻家,在济宁丰饶的金石遗存的环境中,自觉地形成了有机的传统金石学学识结构及艺术理念,这也是形成“济宁西泠六家”现象的原因之一。

“当今西泠印社吸纳社员,有着近乎苛刻的条件,但最根本的是以艺术家的篆刻及书画能力和水平为尺度的。在书法篆刻方面,济宁西泠六家不仅拥有卓越的创作能力,创作思路也有着新的着眼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创作带有强烈的时代性。他们并没有从明清流派的角度来接续,而是在济宁丰富的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将视角直接落在中国的古玺印、秦汉印,并寻求新的与时俱进的艺术着力点,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济宁的篆刻事业有了崭新的风貌。”正如范先生所说,山东第一位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篆刻奖得主,山东第一位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篆刻作者,都出自济宁西泠六家之中;中国最高规格的“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艺术展的评委,也都有出自济宁西泠六家之中。

家门口访碑问石

弘扬传统的金石学体系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的金石遗存之分量可见一斑。汉碑是书法中碑学体系的核心支柱,碑学的审美特征是“金石气”。汉碑是国家一级文物,全国目前出土存世者约在六十块左右,济宁占了半数之多。厚重的金石文化遗存,对济宁书画篆刻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正如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不能察觉这样的熏陶是多么可贵。只有看到那些千里而来,不辞辛劳访碑的人们那种虔诚与激动时,才在心中略有感受。

范正红说道:“幼时,老家在小金石馆旁。从孩提时,我就开始接触汉碑了。那时与小朋友们常在景君碑、郑固碑、范式碑中间玩耍,这并不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接收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熟识过程。长期耳濡目染汉碑气息,不仅会逐渐建立对金石书画的知识结构,也对金石文化形成独到的认识和感受,这应是济宁的金石文化所独有的。”

范正红表示,这次展览的主题“邹鲁流风”,说明了济宁的金石篆刻被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性的烙印。明清以来,济宁是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汇地。作为运河最高点,在济宁设立了级别很高的管理衙门,即河道总督衙门。官僚商贾三教九流云集济宁,人的视野、理念也极其开阔。“运河文化是流动开放的,南北交融形成了商业气息很浓的文化氛围,济宁的风俗习惯体现了极强的接纳性,且形成了地域性的民风。就像饮食文化一样,它把杭州的、北京的美食都引进来了,各式美食、小吃均是借运河的贯穿从南北方引入济宁。在这里,所有的美食都能接纳,东西南北的人们都来济宁,每位路人都能找到家乡风味。”

京杭大运河的流动,不仅为济宁带来了商贸经济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甚至饮食习惯,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书画金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宋代是金石文化汇集资料的时代,北宋形成著录热潮,例如欧阳修著《集古录》、赵明诚著《金石录》,济宁的金石遗存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清代进入金石学的繁盛期,形成了金石学传统的学科体系,在阮元所著《山左金石志》中,济宁的汉碑、汉画刻石无疑是其支柱性资料。

济宁的碑刻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如此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一代代艺术家来济宁访碑,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宝贵的金石遗存的影响。“历史上的金石学家、书画家大多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济宁访碑,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在金石著录的过程中探访济宁,清代阮元、黄易、翁方刚直至现代的朱复戡先生,都曾来济宁对金石加以探究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范正红表示,作为济宁人,我们能从小在自然的成长中耳濡目染,很便利地直观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其熏陶,是非常幸运的。

挖掘金石遗存

打造地域性的文化品牌

所谓“金石”,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带有铭文的铜器与石刻,后又扩衍至甲骨、简帛等等,多以魏晋以前的存在为目标。金石学是以载体而命名,其内涵则在不断扩展,金石碑版拓本等文化市场也随之繁盛起来。而今,金石类的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金石拓片和题跋、印章艺术作品及其拓本、砚铭雕刻等方面,因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上倍受追捧。

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单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要满足精神需求。金石艺术品是最好的精神产品之一,是通过市场来流通的,追求艺术品收藏,尤其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将会引领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碑刻、汉画像石、青铜器拓片在金石市场颇受欢迎。”范正红表示,济宁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专业创作人才优势,只要把文化开发、文化产业把握好,发展金石市场很有潜力。

历史上对济宁做出突出贡献的金石家很多,济宁金石文化的研究和利用,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当代成果”,尤其需要好的规划。

谈到未来的发展与合作,范正红认为,要把济宁的金石遗存激活,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统的学术路径,需要与济宁外的专家、专业机构合力协同发挥作用。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济书画”。其中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和济宁的金石遗存状况有着密切关联。在这个前提下,“重振金石学”,百年西泠和文化济宁合作的前提高度吻合,未来开展合作有很广阔的舞台。

“如何把金石文化这一济宁的金字招牌擦亮,是未来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济宁的金石遗存天下独步,如今喜爱金石、收藏金石的群体逐步扩大,若是能打开这个缺口,就能打造济宁地域性的文化品牌。这既需要各级政府及各方大力支持,包括场馆的专业化、收藏的系统化和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还要有牵头的专业机构,有一批研究金石学和市场的专业人才队伍对济宁的金石遗存进行全面地调研、整理和规划。”范正红这样描绘了济宁金石文化的前景。

新闻推荐

兖州区人民医院 通过三级综合医院 现场评价

本报兖州讯(通讯员张德君董体)近日,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现场评价符合三级综合医院标准要求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山东省医院...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