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传承 让花鼓声依旧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花鼓市级传承人毕庆春
毕庆春(右一)与花鼓剧团演员为乡亲们表演(资料片)
花鼓剧团在乡村文化艺术节上演出
“打花鼓”就是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又被称为 “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等,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流派,因地域和方言的差异,风格特点区别较为明显,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等,是多种剧种的直接母体。
4月26日,菏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花鼓传承人、巨野县田庄镇栾官屯村71岁的毕庆春说。
1950年出生的毕庆春17岁学艺,先拜本村毕孝聚为师,主攻旦角,人称“小红鞋”;后投白衍奇门下,兼演小生,其扮相俊美,唱腔优雅,吐词清晰。
毕庆春介绍, 山东花鼓在巨野较为流行,演员主要集中在巨野的西、北部,如太平镇展屯村、开发区赵官屯、田庄镇栾官屯、沙土集等。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花鼓戏艺人,如清同治年间的李可奉(艺名“盖三县”)、光绪年间的陈继才(艺名“陈草帽”),二十世纪中期的王殿一(艺名“王三”)等。
花鼓历史源远流长,在巨野可上溯到明代。表演形式主要以一生一旦二人对唱形式最为普遍。男为“鼓架子”,女为“舞桩”又称“包头”,稍加化妆,边舞边唱。男角穿褂扎腰挎鼓,女角系裙扎裙舞帕,对唱对舞;有时女角甩开大辫,扭动屁股,翩翩走场,婀娜多姿,颇具民间风情。后来演出人数就增加了,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发展为分角色化妆演出,并增加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吸收了某些戏曲锣鼓经,演出愈加火爆,逐渐摆脱了“打地摊”,向戏曲形式过渡。
毕庆春说,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因贴近生活而深受百姓喜爱。
改革开放初期,山东花鼓开始恢复,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高峰。90年代后期受时代影响又陷入停顿。2012年,应热爱花鼓群众的强烈要求,山东花鼓主要传承地田庄镇栾官屯村又成立了花鼓剧团,重新开始排练演出,现在花鼓剧团已培育演员二三十人。
毕庆春的“小徒弟”李秀田今年50多岁,拜师两年就已经唱得绘声绘色,“打小就听村里老一辈人唱花鼓,慢慢也会哼上两句,现在拜了师傅才发现,花鼓有很多讲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这么宝贵的民间艺术可不能断了传人。”李秀田说,她现在每晚都会和师傅们演练上两个小时,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花鼓、表演花鼓,让花鼓薪火相传,越传越旺。
文/图 通讯员 谢新华 姚继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孔博)近日,在巨野县田桥路附近发生了惊险的一幕。路边一辆半挂车突然着火,现场浓烟滚滚。面对大火,城际公交驾驶员...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