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元的称谓 从成武县博物馆展品贡元牌匾谈起

菏泽日报 2021-04-07 08:59 大字

宋淮贡元牌匾

在成武县博物馆文韵成武展厅,有一块清宣统三年的贡元牌匾。该匾木质,长2.2米、宽1.05米,厚约4.5厘米,宣统皇帝印章的刻纹依稀可辨,遒劲有力的“贡元”二字格外醒目。作为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御赐的贡元牌匾,永昌宋新楼村宋毓景先生捐献的其先祖宋淮的“贡元”牌匾,显得弥足珍贵。

何谓贡元?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世人对贡生钦佩有加,尊称为贡元。

贡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它源于宋代以前的贡士制度,即由基层府、州、县学,从未中举的生员中按规定名额挑选一些优秀者贡献给皇帝。《礼记》中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之说。贡生被送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县丞、教谕等官职,贡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选官。这种制度,扩大了由进士、举人进升仕途的途径,增大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明、清两代沿用了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详尽。

明代贡生分为四类。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l~2名;“选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入。

清代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同明代;“优贡”相当于明代的选贡;“例贡”相当于明代的纳贡。另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时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即乡试扩录者)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增附为“副贡”,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入国子监。

监生是明清时期对入国子监读书者的统称。贡元(即贡生)进入国子监后,身份即由贡生变为监生,贡生成为国子监的主要生源。早在唐元和二年(807年),朝廷置东都监生100名,此为监生之称的起源。明代设国子监,在全国生员中选取贡生入监深造,会试举人不第者,可入国子监,称为“举监”。生员选入监者为“贡监”。立了功或殉职的官员,子弟经朝廷入监的为“荫监”,捐资一定数额也可入监学习,称为“例监”。例监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

清代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优监不同于优贡,优贡是在廪生、增生中选拔,优监是在附生中选拔。恩监是指对先圣先贤之后裔恩准入监者,或由汉军八旗文官子弟恩准入监。荫监分恩荫和难荫。恩荫是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准一子入国子监就读。难荫,专指品官因公殉难,封荫其子入国子监读书者。

能够入国子监读书,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比现在学生考入北大、清华还显荣耀。在国子监只要能认真苦读,按期肄业,就可以被挑选做官,有的甚至可以成为达官显贵。如清代显贵田文镜 (1662年-1733年),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署山西布政使,次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抚。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被雍正帝称之为“模范疆吏”。雍正五年(1727年),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1728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兼北河总督。从而成为监生中的佼佼者。

到了清代后期,许多取得贡生资格者已不再入国子监读书,贡元(贡生)也遂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荣誉。也有的终生虽未获取功名,但因其教授的学生成为显贵,遂向朝廷请旨,敕其恩师为贡元,以示褒奖。久而久之,贡生制度也就慢慢变了样。文/图 通讯员 隋启良

新闻推荐

医疗企业迎来首季开门红

本报讯(通讯员袁慧李启恩记者王重庆)眼下,在成武县医用制品厂,随着工人陆续返岗,生产车间再次热闹起来。不论是一线员工还是企...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