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一道彩虹 南丹中堡苗族服饰 □ 岑清华

河池日报 2021-02-06 06:01 大字

苗绣。徐立宇 摄

中堡苗寨里的核桃。徐立宇 摄

苗族妇女在制作服饰。

服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不仅仅是美的表达,也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文明,尤其是少数民族服饰,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南丹县中堡苗族乡的苗族女性节日盛装服饰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2010年,南丹中堡苗族服饰技艺被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堡苗族乡位于南丹县西北部,东接该县月里镇,南与天峨县三堡乡毗邻,西、北部与贵州省罗甸县、平塘县接壤,是一个人口较少,山高地少,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高寒山区,距南丹县城128公里,是南丹县最边远、最小的少数民族山乡。该乡共有7400多人,其中苗族4200多人,占全乡人口的55%。

由于长年居住在偏远闭塞的高原山地,在封建半封建时代,苗族同胞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而,该民族的民俗民风与生活习俗保持完好。中堡苗族乡的民族服饰非常奇特,尤其华丽,每到各种节日和红白喜事,男男女女便穿着打扮,男人身穿着黑衣黑裤,头上缠着一条两米长的黑布雕花头饰,衣裤与汉服相同,但还披着长袍,若是年轻小伙还戴两个银项圈,英勇无比!苗族妇女,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先梳理自己的长发,再把一束假发包在原头发上,高高隆起,再插两根银簪,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女子,头发未长齐,便戴上银帽,更显得清纯美丽。

中堡苗族女性服装如此艳丽风采,还得追根溯源。16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本民族服饰的岑银妹老人向笔者描述,苗族乡过去很苦很穷,男子一年四季都得集体外出打猎,而苗族女子则在家负责种养。有一年风调雨顺,男子打得的猎物特别多,他们便用红线捆起来分发给同胞,而妇女们种下粮食长势也很好,到了收割季节,家家丰收。苗族同胞们为了庆祝丰收,便用红线代表收获的猎物,用黄线代表丰收的粮食,用绿线代表平安幸福,将三种主线分别在衣裙、帽子上绣出牛、马、猪、鸡、米等图案。后来,每到节日,苗族男女老少便着此盛装,走村串寨庆祝,直至今日仍盛行。

中堡苗族服饰属于黔中南型南丹式,即上穿贯首衣,下着百褶裙,全身以蜡染、刺绣饰之,色彩鲜明、做工精致。中堡苗族服饰艺术可大致分为首服、上衣、下裳、足服四大类;以青、蓝、黑作为服饰底布色彩,女子服饰繁复有致,浓郁艳丽,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男子服饰则简洁单一、色彩黯淡。衣裙原料全是自种的棉花,而后再自纺、自织、自缝、自染,费工大,价值贵。衣服是青布大领短衣,胸襟及袖口有花纹,无扣子;裙子是绣花(或蜡染)镶边的百褶裙,在制作上非常巧妙,色彩艳丽。农闲时,妇女们将一公尺宽的土白布裁好,衣服裁1米多长(按身高订),裙长不定,经过点蜡、染色、去蜡等步骤才能将白土布染好。先用一个陶罐或是小锅装着粘膏蜡,再在锅下架一个小架子,架子下放几颗火碳,待锅里的粘膏蜡慢慢溶化,再掺和入炼制好的牛油块拌匀。然后,在自制的木柄头插上一片或两片带铁片的笔,用混合好的液体在白布上作画。画好后,将它拿去水里浸泡,一个星期后再掏出。染后蓝靛布呈黑色,晒干后再烧一大锅水,同时铲些火灰放入锅中一同煮沸,煮得蜡染布上的粘膏蜡软化后,即将蜡取掉,这时精美的图案就会呈现在眼前。蜡染的纹样主要集中在上衣的胸片、背片上,图案独立完整;而穿插在百褶裙中间和尾片边缘的纹样,则是几种元素组合在一起,稍显随意和零散。

中堡苗族女性服饰的上衣分为三个部分,即背部、胸部和袖子,均在肩部连接,如是夏天太炎热,可以不套袖子,让其挂着。前后两部分的宽度长度不一,胸长0.5米—0.7米,背面长1米—1.5米。胸前中部染成褐黑色,蜡画处呈白色图案,图案多为猪、狗、马、鸡等。若是节日时穿的,可在蜡画染成的黑点部分绣上红、黄色丝线,蜡画边上用彩色线绣上各种图案。后背中间是白色图案,在蜡染处的黑点,用红、黄、绿等三种主色线绣出各种图案,直至封到边布。袖子却不用蜡画,只染成黑色,也是用红、黄、绿三种主色线绣图案,做成袖套,与前、背绣好的土布连接。而内衣随便套些有无衣领的衣服即可,不受限制。中堡苗族服饰艺术的纹样千姿百态,种类繁杂,分为图腾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等。服饰的刺绣则广泛分布在袖片、臂片、尾片、裙摆上以及腰带、头巾、帽子、背带等饰品上,刺绣技法非常丰富,有十字挑花绣、平绣、锁扣绣和衍针绣,基本纹样多达20多种,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貌似一致却又千变万化的服饰图案。

裙子则是百褶裙,摆幅很大,裙子长到小脚踝。妇女们用蚕丝绣制百褶裙,用料颇多,绣制繁杂,仅农家自纺自织的土布就需十多斤,蚕丝五斤多,绣制期快则二三个月,慢则半年多时间。裙子分为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第一种不用蜡画,直接把没绣有任何花纹图案的黑褐色布做成褶子,用于阴雨天气穿或干农活时穿。第二种是干轻农活和闲时穿,这种裙子制作时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把白布直接蜡染成褐黑色,下半部用红、黄、绿色蚕丝线绣上简单的图案,尾部用黑色的土布连接。裙子上半部,用约五、六寸宽的布接起,这部分不用褶,然后再在裙子外上绑一条长1.5米—1.7米的捆带即可。第三种制作方法是将裙子蜡染成褐黑色的地方接到绣有图案的封边上,这个环节的手工要求非常精细,一般要绣上一两年才绣完。因制作时间较长,手工细致,苗族女性服饰的价格不菲,一套不绣花苗族女性服饰价格一般两三千元,半绣花价值是5000元至1万元,全绣花则要3万至5万元,每套衣裙重达10至15公斤。

这些服饰的腰间还用一条宽七八寸,长0.7米,镶嵌着红、黄、绿色蚕丝线的黑土布系着,很是大气。在腰带下前方围有几张长0.6米、宽0.5米的围裙,围裙用黑布制作,用绿色的布包边,上方用一根长1米左右的黑、白线织成带子,带子尾部还留有5寸长的毛须线,把此带子订在围裙上方,系时重叠,露出带子头,以示美观。

苗族妇女头上的装饰也很奇特,她们从五六岁时便养着一束发,15岁头发即长至1米左右,这时开始罗盘式髻卷发,发髻中间还夹带着上一辈老妇人留下的1米长的发,与原长发一起高高盘绕起,配以精制的银簪,颇具唐代宫廷里的仕女风韵。每盘一次发至少两个小时,一般阴雨天,她们用围裙将头发包起来,以免头发散乱。

苗族妇女非常爱佩戴首饰,如手镯、项圈、耳环、银饰等,这些首饰全是白银制作,我们常见的项圈就很具代表性。这些项圈的尾部还系上各种彩色的串珠,项圈一般重达1.5公斤。此外,年纪较小的苗族女孩,由于头发短,不能盘发,因而用黑布制成一种银花帽,帽中间还配有各种动物造型的银饰,她们的头上往往留有一束1米多长的各种花丝线,与衣裙搭配着戴,很是耀眼、可爱。青年妇女喜佩银质耳环、手镯、项圈,戴项圈少则几只,多则10多只,高挽发髻,像螺丝形盘于顶上,插以银簪,甚为美观。

除了服饰,苗族的背带也很有特色。苗族妇女用一块6寸宽的黑土布绣上各种花纹,布尾留有布须,背带两端连接一块长1.5尺,宽1.2尺的长方形黑土布,黑土布绣上红、黄、绿等各色花纹,尾部接上一尺宽的土布做背带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堡苗族服饰艺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当地的苗族已不再进行棉花种植、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等相关活动,传统的纺织工艺已不复存在;能够掌握蜡染技术的苗族妇女已寥寥无几,并且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工艺纷纷外出打工;当地已无苗银制作工匠,银饰制作要依托贵州的苗族……如何在增强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新闻推荐

与贵州省黔南州、湖北省孝感市分别合作 河池玉林实现政务“跨省通办”

本报河池讯(记者/廖庆凌)12月18日,河池市政府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都匀市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