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易地扶贫搬迁成全国典型案例
凤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巴列安置区配套幼儿园。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邓永生文/图
近日,国家发改委通报了一批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在全国100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通报中,凤山县名列其中。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着广大干部的智慧与汗水。”凤山县委书记薛海源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十三五’以来,凤山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战胜贫困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移民搬迁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一批贫困户脱贫问题。”
2015年底,凤山县有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万户4.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73%。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等问题,凤山县对无劳动力户、弱劳动力户、残疾户、孤寡老人户、交通闭塞户、环境恶劣户、搬迁意愿强烈户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集中安置,统筹解决他们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等问题,为全县如期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经过地毯式实地调查研究后,凤山县决定在县城周边建设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共建设安置房78栋2589套,建筑面积为24.8万平方米。随后,该县采取县领导挂帅包征地、迁坟,责任部门包推进落实的办法,克服了征地难、坟难迁的老大难问题,仅用两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建房用地征收和涉及的迁坟工作。经过两年多施工,截至2019年3月,3个安置小区土建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均竣工并投入使用,2589套住房入住率为100%。
“我做梦都没想到,每个家庭只需交2500元就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凤山县长洲镇郎里村贫困户廖家实与全县1.21万名困难群众一起,于2018年12月14日,从偏远的小山村搬迁到凤山县凤城镇思源社区,从此告别了“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的住房环境,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不再担心孩子上学走远路会迟到,现在走出家门就能看到学校了。”从凤山县金牙瑶族乡更沙村搬迁至凤山县凤城镇思源社区巴列安置小区的贫困户田春花说,在老家的时候,小孩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才到学校,现在搬到思源社区后,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他们不再为小孩上学犯愁了。
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来、住得下,凤山县以新建、改造、购买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在安置小区周边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四点半”学校15所,建设医院(含卫生室)5个、农贸市场1个、平价超市3家、金融服务网点7个、物业公司1家、老年活动中心3所,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医疗、教育、文娱、购物等实际问题。
稳就业是搬迁户稳得住的根本保障。该县通过加强培训,建设产业园、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务输出等举措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投资3.06亿元在安置小区建设产业园,园区占地151亩,建成8栋4层6.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已有润达制药公司、盘阳河实业公司、中通农业公司、玛柔宝贝服饰公司等20多家企业陆续入园,吸纳贫困劳动力800多人。成立“龙凤就业+”思源社区服务点,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和培训,累计培训达6000余人,组织4500多名劳动力到广东深圳等地务工。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部分人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等问题,该县按需设岗,大力开发城乡卫生保洁、物业管理、治安维稳、道路维护、楼层管理等公益性岗位400多个。目前,2589户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2583户6262人,已实现就业2583户5387人,有劳动力并有就业意愿搬迁户就业率达到100%。
为规范移民小区的管理,该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服务站,负责对安置小区进行综合管理,把民政救助、卫生健康、就业服务等各部门的职能有效集中整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本报凤山讯8月20日,凤山县第二小学开展“县管校聘”班主任竞聘演讲活动。“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让‘县管校聘’成为提...
凤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