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 坦途通小康 凤山县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纪实

广西日报 2020-11-18 06:50 大字

通公路为凤山县农村带来巨大变化。图为凤山县平乐瑶族乡力那新村漂亮新居。 农村公路建设为扶贫产业夯实了基础。 工作人员在养护公路。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 凤山通往天峨的二级公路。

廖庆凌李枭文/图

千姿百态的山在赋予凤山奇特的美的同时,也阻碍了凤山交通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脱贫路上的一道主要障碍。

2012年起,凤山县启动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出县通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相邻五县的通道都修通了二级路,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主线、村道为支线,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全县路网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和实现质的提升。

2012年以前,凤山县仅有二级路33公里、三级路22公里,有40个村仅通砂石路,占全县的40.82%;二级以上公路万人拥有量仅1.3公里,远低于河池市的2.47公里和全区的2.33公里的平均水平,居全区、河池市末位。

目前,凤山建成二级公路178公里,是2012年的6倍;建成三级公路101公里,是2012年的5倍;建成屯级道路1830公里;通乡公路实现100%通三级以上公路,98个建制村水泥路硬化率为100%,所有乡镇及建制村100%通客车;20户以上自然屯实现100%通硬化道路,农村道路到户通达率为78%。多项指标在进度上、在“含金量”上走在全区的前列,2019年11月初,凤山县喜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从末位跃居前列,凤山县是如何做到的?

1政府当业主道路建设从被动变主动

凤山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受限于区位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只能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县情倒逼凤山县必须拿出超常规的魄力和措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超常规发展。

2014年起,凤山探索并采用“政府承当业主,借力金融支持,项目实施总承包”的项目融资和管理模式,开工建设凤山至凌云、凤山至天峨、凤山至乐业、凤山至东兰4条170公里二级公路,将百乐坳至长洲、长洲至砦牙等4条58公里通乡四级老龄柏油路一次性提级改造为三级水泥路。

“凤山县人民政府承担项目业主,全面主导项目策划、前期报批、资金筹措、组织实施、债务偿还等全过程事务,全方位负责,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让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从‘配角’变‘主角’,调动了项目业主在控制项目质量、工期和投资的积极性,在合法合规合理范围内,该决策时及时决策,该调整线路时调整,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效率大幅提升。”凤山县县长陆嵘介绍。

2011年,凤山至天峨(凤山段)、凤山至凌云(凤山段)二级路都由河池市公路部门当业主,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交通部门的专业性,却受困于征地拆迁难、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在征地等方面凤山县人民政府只是协助的角色,许多事项既要“冲锋”在前,又没有“拍板权”,十分被动,前期工作推进缓慢。2013年11月,凤山申请承担项目业主获得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准,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同年12月,凤山县仅用时一个月就完善了各项审批手续并获得项目立项建设批复,涉及80多户的房屋拆迁及全线征地半年内完成,实现和谐征地……

这一模式也让建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按传统模式,凤天、凤凌二级路要分成几个合同段建设,这种方式管理难度大,建设投资风险难以控制,所以按原来工程预算,这两条二级路项目地方自筹资金需要近3亿元。但凤山县自当业主后,对项目施工实行项目总承包,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对拆迁、建设管理费等其他相关费用进行了严格控制,地方实际配套资金2亿元左右,节约经费近1亿元。

2村道项目下放激发群众参与道路建设热情

2013年起,凤山县开始探索“整合资源·下放权限”的做法,把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项目直接下放到村两委组织实施。2016年起,凤山县将所有村屯级道路建设项目,无论投资多少,一律简化程序,下放到受益村屯实施。从此,凤山村屯公路迅猛发展。

“这个项目下放到村以后,施工中涉及的土地等问题,我们群众自己协调解决,大家都很乐意为道路建设作贡献。”连接乔音乡板吉村一组、二组、三组的道路硬化项目近日竣工,一组组长班荣芳说,“项目下放,群众自己的路自己建,大家都希望早日建好早日受益,积极参与建设与监督。”

项目下放,如何保障质量?凤山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办,县、乡各抽调专人专门分管屯级道路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实行乡、村、屯三级公示,确保受益屯群众全面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受益屯群众推荐3-5名群众代表成立质量监管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现场监督;聘请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检测、验收材料,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下放把农村公路建设由交通部门“一家的事”转变成广大村屯“大家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凤山县农村公路的数量与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以来,凤山整合发改、扶贫、财政、住建、民族、移民等部门屯级道路建设资金,以及政府债券和节约县级财政预算等资金4.5亿元,实施屯级道路747条1656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全县9个乡镇、72个贫困村、15个面上村、155个自然村屯,有效解决了13.16万人的行路难问题。

3率先实行路长制加强农村公路管护和运营

“我们每个乡镇都设有公路管护综合服务站,建立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农村公路保护队伍,还建立了养护资金增长机制,确保有人管路、有钱养路。”凤山县交通局长罗登品说。

“我们每条村屯道路都安装了限高限宽装置,避免超重车辆上路而缩短道路使用寿命。”乔音乡分管公路管护工作的副乡长韦诚说,“所有建制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树立了人人参与建设公路、爱护公路、保护公路的意识。”

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用好是本事、惠民是目的,推行“路长制”是凤山县创建“四好农村路”的一项改革创新。为此,凤山县专门出台了《凤山县全面推行路长制工作方案》,给每条农村路配上了“管家”;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落实乡镇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的职责,并将乡、村道公路养护及路政协助管理的职责移交乡镇政府,进一步发挥乡镇属地管理职能;县、乡级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凤山县将农村客运站、候车亭等基础设施与改建农村公路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县乡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凤山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3A级水平。凤山县98个建制村(社区)客车通车率达100%。

4疏通“毛细血管”助推百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在村屯道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2018年以来,共吸纳贫困户765户1512人参与项目建设,总收入2767万元,人均创收1.83万元,村民真正成为‘四好农村路’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凤山县扶贫办主任韦名章说。

凤山县把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四好农村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效果明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三门海镇弄仁村地处三门海镇和江洲乡的中间地带,连接两地的三级路穿村而过,2017年建成通车后,群众的住房、生活方式、做生意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了22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罗金科一边带笔者沿着三级水泥路参观新楼房,一边通过电话订购午餐用的新鲜猪肉和豆腐。“路通了,买东西很方便,有人送上门。以前要卖重一点的土特产、买重一点的日用品,只能依靠马运送,还得提前做好计划。”罗金科笑着说。几分钟之后,一位中年男子开着一辆摩托车来到村部。他叫杨通贵,三级路通车后,在江洲乡街上摆摊卖猪肉20年的他转为沿路售卖。“以前每天卖到下午五六时才卖完,如今经常下午两三时就卖完了。”杨通贵说,这几年来,他切切实实感受到路通带来的实惠。

2016年以来,依托完善的农村公路,凤山县新发展黑土猪、肉牛、百香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种养基地87个,发展林下养殖示范区9个、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685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特色产业实体28家,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1.46%,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种植“金果果” 鼓起“钱袋子”本报首席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张 婧

近日,记者走进凤山县长洲镇那老村的寿源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在位于核心示范区的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里,一条新的...

凤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