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 “一碗水”
“一碗水”是个地名,准确地说,是老家对面半山腰山路弯道边上的一口泉。我老家在下莫屯,是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当年远近弄场和山外的人大多不知道下莫屯,倒是都知道“一碗水”。偌大的山体,就这么一个天然的小碗,煞是奇特。
在舒缓的斜山崖壁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硬是在石板上捏出了一个巴掌大的小窝。小窝四壁光滑细腻、藏青透绿,就像一个青花瓷碗。碗的上方是常年不断的涌泉。水从山体里面缓缓流出,盛满了碗后才依依不舍地往下淌去。“一碗水”的右侧两米处有一棵硕大的柚树,高两丈,浓密墨绿的树冠展开犹如一把巨型雨伞。泉水的面前便是瑶汉山民们千百年来进出山寨的必经山路。
这条路是山民们的老祖沿着古巨人的脚印踏出来的。传说,古时候山里有巨人,身高五丈,脚大如犁,在山里穿梭,一步十米,如履平地,他们留下了很多脚印。小时候在大人们的谈笑中我曾经沿着石径往大山深处寻觅,果然在路上发现了几只相距约半公里的船型大脚印。这些脚印是烙在路面原石上的,深约五厘米,朝向一致。据说古巨人为了安全和不迷路,每次总是踩着自己过去的脚印行走,日积月累,石头被踩成了凹印,保留了下来。
这条路往外十多里可以通达二级公路和镇上,往里则向大山深处无限延伸。它像一条河流,久不久又分叉出几条小河,在大山中流向各个不知名的村寨,不知道哪里是个尽头。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门前看着时而结伴时而独行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挑着玉米鸡鸭鹅,扛着柴火香竹肥猪,赶着牛羊,去外面集市换取米面油盐和衣帽鞋袜,换来女人的喜悦和孩子的欢笑。这条路是当时山民们唯一感知外面世界的神经。
路过“一碗水”,山民们必先蹲下身子躬着腰,两掌对着泉水一合一捧一合一捧,尽情地品尝清冽甘甜的泉水。而泉水则不停地自动斟满,犹如一位热情的主人开心地用美酒招待他的客人。解渴了的山民围着柚子树随便找一块石头坐下来,擦擦汗,摇着蒲扇或者草帽乘风纳凉。他们在这里休息海聊,吹着大烟筒,对着山歌,渐渐地发现了不少失散多年的远房亲戚。
深山里的人们很羡慕我们屯。他们赶一趟街,早上天蒙蒙亮就出发,到太阳落山后才回到家。而我们屯的人赶集,走得快的来回只要三个多小时。
有时候,赶街的山民耽误了回家的路,又遇到晚上没有月亮,就到我们屯借火把。屯里每一家平时都不由自主地多备几根火把,等着过路人急用。火把有干竹做的,有煤油瓶做的,有直接点桐油子的。记得那时候家乡有很多高大的桐油树,桐果成熟时,风一吹就掉了下来。桐果不能吃,还有一股浓浓的油味,大人们除了用它来点火照明,还用来刮痧治病。后来土地承包,人们为了多种粮食,把桐油树全部砍光当作柴火烧了,现在看来很可惜。
十年前,屯里的小伙子们外出打工攒了一些钱,陆陆续续买了摩托车、面包车。逢年过节,这些车辆开到山外公路沿线的村屯就无法继续前行了,行李只能靠肩扛手提着走个把小时的山路回家。后来有人提议修路,大家纷纷同意集资。由于筹到的资金有限,在陡峭的石山坡修路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胸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精神的山民们,动员全家男女老少撸起袖子齐心干,无论日头暴晒、刮风下雨,锤子、钢钎、锄头、铁锹和柴刀成了他们开山劈岭誓修坦途的工具。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他们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刨出了一条长约1.2公里宽约2米的简易山道。虽然路面没有砂石填铺,路也还是弯曲陡峭,但比起以前的羊肠小道简直好了不止一个档次。不过这样的路一到夏季就常常被雨水冲坏,走起来很困难,于是只能修修补补勉强通行。
这几年水泥路“村村通屯屯通户户通”,山里的牛羊和土鸡土猪都有人开车来上门收购;外出做建筑工的人们又回到老家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在屯里筑起了一栋栋令城里人都羡慕的楼房;洗衣机、冰箱、彩电早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一些家庭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小车……
令人欣慰的是,新的道路没有破坏“一碗水”,它依然以它的汩汩清泉流淌在那里,流淌在人们的心里。她用大山母亲的乳汁,把生命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她又像母亲的一只慧眼,永远晶莹剔透,永远深情地摄录着古往今来的一切。
蒙灿江
新闻推荐
近日,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加贵中学初一女生罗某娟等3人因琐事与同学陈某微产生矛盾,陈某微将情况告知初二年级学生周某娜。晚...
都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安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