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惊艳陶瓷界的石碑 德应侯碑朗读:

铜川日报 2021-06-02 07:12 大字
雷焕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块名曰“德应侯碑”的石碑,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块窑神碑石,它的发现,揭开了耀州窑的神秘面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耀州窑仅留存在文献记录里,许多专家也错将耀州青瓷误认为其他官窑产品,而耀州窑的发现正是源于这块惊艳陶瓷界的石碑——德应侯碑。

德应侯碑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1954年,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明先生到今黄堡镇调查耀州窑遗址时,意外发现了德应侯碑。当时,210国道边有一所黄堡高小(后改为铜川市第四中学),他们上前打问,得知这儿原先是东岳庙,旧建筑依然存在。当地老乡说这里原是窑神庙故址,于是,两位先生进入学校查看,院内竖立的几通碑石记载着东岳庙的建筑沿革,但并无记载窑神庙的任何踪迹。两位专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继续细心查看学校的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最后,他们来到厨房前,看到一块石碑平卧在房前的空地上,碑身沾满了饭垢和油渍,上面横七竖八摆放着留有残羹剩汁的碗碟。两位专家弯下腰仔细查看,碑首“德应侯碑”四个苍劲楷书大字赫然在目,碑文记述了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事,德应侯是对窑神的封号。这块石碑的碑文对耀州窑的发现历史、制瓷、烧成工艺的成就以及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从业结构、陶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翔实记载,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刻石资料。此碑于1974年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遗憾的是,在运输保存过程中斜断为两块,但它的发现印证了耀州窑的辉煌历史。

德应侯乃古耀州黄堡镇之山神。时人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山神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公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它的拓片,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宋代以来,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最为著名,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其中,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的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耀州窑在宋代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近三十年间,耀州窑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囊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耀州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耀州窑青瓷纹饰刻得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

199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的耀州窑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耀州窑各历史时期珍贵文物50多万件(片),游客在参观耀瓷文化的同时,亦可亲身体验制作瓷器的过程。

一块“德应侯碑”让耀州窑闻名于世,“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瓷藏品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夺人眼目,博大精深的耀瓷文化更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民族瑰宝。我国著名考古和耀瓷发掘研究专家禚振西先生认为,耀瓷是陕西之宝,探究它,不单单是总结耀瓷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和发展耀瓷的当代产业。

新闻推荐

命案嫌犯27年后被抓检方不起诉:供述是孤证 部分案卷丢失

2020年5月,已潜逃27年的48岁湖南籍男子易某华在广西桂林市永福县被广东雷州警方抓获。广东媒体后来报道,落网后,易某华曾红...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