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田园青秀”的幸福欢歌

南国早报 2021-04-18 14:05 大字

耶依组合在卡拉奇遇景区唱壮族原生态山歌。 周建诚摄 游客体验南阳大鼓。 “唱支山歌给党听”天下民歌眷青秀民歌大赛上,两名歌手合作演唱《瑶绣》。 舞春牛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动在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上。

乡村振兴的幸福欢歌⑥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文苏华/图

4月14日,来自天南地北的“群龙”汇聚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古岳坡,时而盘旋昂首、破空直上,仿佛要飞上九天云霄;时而辗转腾挪、翻身俯冲,好像游向万里深海。一场气象万千的2021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让一个乡村和八方来客一同陷入狂欢。

这个“壮族三月三”假期里,青秀区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随处可见这样的欢乐场面,各村镇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人们在斗竹马、麒麟舞、舞春牛、南阳大鼓等传统民俗中溯古追今,在花之乡、果之乡、稻之乡、歌之乡、牧之乡的田园风情中流连忘返,在民俗与农趣、节庆经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里乐不思蜀。

当“最炫民族风”碰上“田园青秀”,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再次被激发,人们通过这样的生动实践,看到民俗节庆隐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1一场气象万千的“群龙”聚会

2017年起,每年“壮族三月三”青秀区都会举行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这已是享誉海内外的民俗盛会。

4月14日上午,来自国内外的10支精英舞龙队再次同台演出(国外队伍以视频方式参赛),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在各路游客的围观下,一条条活灵活现的“巨龙”舞动起来——来自壮乡田间的“芭蕉香火龙”造型独特,来自贵州大山的“布依草龙”顾盼生威,从广东湛江海岛飞至的“调顺网龙”色彩夺目,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寨吊龙”气势夺人……在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队员手中,巨龙随着鼓点蜿蜒翻腾,激起阵阵欢呼与喝彩。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各显神通后,青秀区青龙江农民艺术团的芭蕉香火龙《过桥福龙》、泰国孔敬乐曼金龙醒狮体育会参演的《双龙艺展扭转乾坤,天地人和友谊长存》夺得金奖。

不管排名如何,每一条“龙”都满载而归。“龙的造型各异、舞法多样,但大家祈愿平安、幸福的心愿是一致的。”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宝赠侗寨的舞龙队队员杨素春说。

“布依草龙”身后是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的少年们。这群中学生带来了当天最具感染力的表演之一,草龙刚劲有力,演出意境悠远,令人如同置身祈祷丰收的祭祀典礼。领队潘向彪说,此次南宁之行最大的收获在于交流,能够和不同地区的舞龙队相互学习,让年轻的队员们获益匪浅。

广东湛江调顺村“调顺网龙”的领队黄金辉也表示,队员们珍惜外出表演和展示的机会,“调顺网龙是农渔结合的产物,可以在海面龙舟上舞动,也可以在陆地上舞动,我们的龙角是牛角,而不是常见的鹿角,这和壮乡的芭蕉香火龙一样特点鲜明,”他说,“在来之前我们就想一睹芭蕉香火龙的真容,相信我们之间的互动会让两地群众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会在不同元素的碰撞中历久弥新。”

2香火龙“活”了,日子变好了

竞演结束后,“壮族三月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观众在等待着队员们,他们随后与古岳村的麒麟舞队、南阳大鼓队一起出现在方特东盟神画乐园和民歌湖大舞台,在巡游展演的队伍中共同为节日气氛锦上添花。

看到这一幕,壮族芭蕉香火龙代表性传承人李武康欣慰地笑了。舞芭蕉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之一,但在新千年前后,很长一段时间芭蕉香火龙在时代浪潮面前迷失,离开乡村的年轻人、留守故土的老年人,慢慢不知道如何与之亲近——经营物流生意的李武康不愿这门手艺销声匿迹,开始一次次回乡寻找传承人。最初,很多人没有理会这份心意,李武康费尽周折才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得益于青秀区相关部门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一门传统艺术因此被重新激活。

“我现在已经心满意足了。”看着长塘中学的学生们在本次大赛上表演的芭蕉香火龙《青春腾飞》,李武康微笑着说。随着长塘镇把芭蕉龙表演与制作班开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得懂其中门道,也愿意跨过那道门槛,他知道,芭蕉香火龙真的“活”过来了——据青秀区芭蕉香火龙舞龙协会会长周建孟介绍,如今长塘镇村村都有舞龙队,仅长塘镇小学就有26支小龙队,协会已有500多名会员。

香火龙“活”了,顺带着盘活了村民们的好日子。结束了本次表演任务以后,58岁的青龙江农民艺术团成员李锦压笑呵呵地告诉人们,这些年他随着芭蕉香火龙去过国内很多地方,“港澳台地区都走了个遍”,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也提升了收入。队员们大显身手的舞台除了春节和“壮族三月三”,还有“二月初二龙抬头”“四月初八上街游”,平时更是活跃在远近的庙会与喜事中。

3“壮族三月三”里的“青秀故事”

高潮迭起的舞龙大赛、响彻山谷的南阳大鼓、美不胜收的民族服饰展示……呈现在南阳镇古岳坡的种种精彩,是这个“壮族三月三”假期里典型的“青秀故事”:

在伶俐镇卡拉奇遇景区,“唱支山歌给党听”天下民歌眷青秀民歌大赛让人大饱耳福,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罗柳青和唐慧一人是汉族一人是壮族,却穿戴起瑶族传统服饰,以一首瑶族歌曲《瑶绣》登台演出。罗柳青说,这有益于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瑶绣》赞美了心灵手巧的瑶族姑娘,唱出了瑶山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

在刘圩镇,除了五色糯米饭DIY、壮锦手工艺制作等琳琅满目的民俗活动,插秧、垂钓、辣椒采摘等原生态的农家体验也让游客乐不思蜀;在长塘镇巴兰坡,除了最负盛名的芭蕉香火龙,斗竹马、师公戏、壮族八音等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同样让人大开眼界,游客们把上百朵金花嵌入预先准备好的字槽,共同完成“建党百年”字样创意图案。

而在青秀区各中小学和幼儿园,民族文化早已经渗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壮族三月三”假期前,逸夫小学在入口处搭起“迎宾阁”,用铜鼓、壮锦、风雨桥、鼓楼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点缀校园;南宁市第五幼儿园请来广西博物馆的讲解员,通过现场互动向孩子们讲解五色糯米饭、民族服饰和花山岩画的历史传承;眼下,2021年青少年民族纹样图案创作比赛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优秀作品将在“手上青秀”App上展出。

这既是一片日新月异的热土,也是一块扎根传统的田园。2018年,南宁市青秀区“田园青秀”被列入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南宁市青秀区开始依托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镇一企,协调发展”,龙头企业与地方优质资源的完美嫁接,催生了“田园青秀”的蜕变。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当古岳坡建立民族服饰文化工作室、伶俐镇渌口坡建有村级博物馆、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陈列室遍布多个社区和乡镇,当原生态的民俗表演走进了现代化的主题乐园,青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等活动定期开展,就有越来越多的历史符号如芭蕉香火龙一样,在新语境下重新成为了“传奇”,凝聚着源源不断的人气。

4以民俗节庆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正是开局之年。年初“就地过年”的倡议,已经让南宁人看到了“田园青秀”这张乡村旅游形象名片的内涵,刚刚过去的“壮族三月三·魅力青秀风”,又让“田园青秀”的生机和活力再度被激发,传承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由此达成了奇妙的合力,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往年,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曾经在南湖公园三月三欢歌广场举行,今年比赛从公园走进乡村,给了客人们更多新鲜感,也给了东道主更多的幸福感。来自贵州的舞龙专家潘向彪2013年曾来南宁市区参加过“壮族三月三”活动,时隔多年再来,他在“田园青秀”里领略到焕然一新的壮乡特色,“感觉现在的‘壮族三月三’声势更浩大了,民族风格更鲜明了,让人印象深刻。”青龙江农民艺术团成员李锦压则自豪地说:“有不少游客都跟我说,没想到你们这里那么漂亮,让人大吃一惊。”他由此希望更多赛事活动能在家门口落地,让更多人了解一座座乡村的美丽蝶变。

今年年初,青秀区跻身“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已经在古岳坡扎根的民俗摄影家梁汉昌说,“古岳坡就是各民族团结如一家的缩影”,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赖美宁、彝族学者罗乌支、苗族歌手“阿果依组合”等人都先后聚集在这里,大伙每逢节日都会大显身手,与当地村民一起接待各方来客。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让村民高兴的是,不必离开世代生活的村落,也可以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家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开辟了又一方新天地,一个个的节庆活动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于此,愿意从高楼林立的都市,走向阡陌交通的乡村,在稻香里融汇的民俗与农趣中感受新生活。数据显示,2020年青秀区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旅游总人数1600万人次、总消费近175亿元的不俗成绩。未来青秀区还将继续加快“田园青秀”田园综合体建设、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更多的游客感受“魅力青秀”,让老百姓在全产业链发展中增收致富。

通过今年“壮族三月三”的生动演绎,新的共识已经成形:乡村振兴不但要挖掘经济价值,更要挖掘文化价值,只有讲好文化故事,加深文化记忆,经济价值的提升才可持续。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之外,人们期待看到更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民俗节庆,被打造成助力乡村发展的旅游IP,汇聚百姓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并从中寻获乡村振兴的“密码”。

新闻推荐

隆冬建设忙

工人正在加紧铺设桥梁桥面。瓢平公路(孟化段)建设现场。受寒潮影响,龙胜各族自治县气温骤降,最低温度降至零下2摄氏度。在该...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