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又古旧的文物如何修复?偏远的村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博物识珍”探寻藏在博物馆的文化密码

南宁晚报 2021-03-24 06:53 大字

?修复师正在进行文物的纹样图案采集?(图片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陈蕾

说起科普,不少人的印象是无聊、枯燥的,如何将生涩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透过广西民族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创新推出的“博物识珍”科普专栏,带领大家探寻博物馆在藏品研究、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幕后故事。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有趣知识吧。

“文物医生”的美颜秘笈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着一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制成的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为了让这件已经100多岁的礼服重现光彩,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化身为“文物医生”,分析“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拟定了“治疗方案”“诊疗目标”“术前记录”等前期准备工作。

在围观“修复手术”的过程中,不禁令人对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倍感佩服,因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除了修复的手艺技能要高超,更要掌握化学、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

例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师需要利用手持式显微镜、伦华纤维测量仪等工具检测,尽可能寻找相同的纤维作为修复材料。此外,在清洗纺织品文物之前,修复师还必须进行局部斑点试验,以判断清洗是否会造成纤维受损、褪色、晕色等,并最终确定了使用去离子水清洗部分织物,用毛刷清理刺绣区域的清洗方案。

特别是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采用了铺针、跑针、锁边针、回针、缭针等针法,以及盘金绣、平绣等烦琐的工艺手法进行修复。如今,在修复师的巧手之下,这件经历了漫长岁月打磨,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师公礼服,正在该馆的“壮族文化展”中迎接八方来客。

融水苗族的植物文化

自2003年起,广西选择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且偏远的民族村寨作为建设地点,先后建成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并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同构筑起交流、合作、共享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联合体,通过民族文化原地保护的方式,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人才培训、社区建设等工作。

其中,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位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山区中部,当地苗族群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认知植物、利用植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别具风味的食物、别出心裁的装饰、除病保健的药材等地方性文化。

若是按照功能性排名,以材质坚实、纹理通直、耐腐蚀的杉木搭建而成的吊脚楼必定排在首位。由于当地的苗族多居住在半山腰,即便在坎坷不平的陡坡也能自如地建房,且人们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独特的房屋结构,规避西南山地潮湿的居住劣势,达到房屋干燥通风、避免瘴气、防范虫蛇等目的。

若是按照创意性打分,苗族人民的服饰专用植物可谓充满了生活智慧。苗族服饰专用植物包括制作布料和染料的植物,以及其他由植物制成的装饰品。其中,制作布料需要纤维含量高的植物,用得最多的就是荨麻科的苎麻和锦葵科的棉花。蓼蓝和薯莨则是染料的制作原料。蓼蓝所制的染料俗称蓝靛,染蓝黑色,薯莨主要用来染紫红色。苗族服饰的植物装饰品同样琳琅满目,如直接使用的薏苡、马尾松、薏米壳等,还有未成熟的松果也可作为百鸟衣的装饰品。

若是今后大家有机会到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不妨与当地的苗族群众请教交流一番,寻找和学习与众不同的苗族植物文化。

新闻推荐

工伤事故索赔难,错过劳动仲裁怎么办? 法官释法:错过“胜裁权”不等于失去“胜诉权”

本报讯(记者张苑通讯员阳明飞)员工因工负伤,企业以索赔过高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长时间僵持,一拖就拖过了劳动仲裁的时效。那...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