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世 星河灿烂:他在禾下乘凉处 “禾下乘凉梦”,我们一起追!

华西都市报 2021-05-25 03:09 大字

“禾下乘凉梦”,我们一起追!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生产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级水稻生长情况(2013年8月19日摄)。 新华社发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 新华社发

星河灿烂,风吹稻菽千重浪,他就在禾下乘凉处。禾下乘凉,禾已五尺。不久之后,必定参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5月小满,候农秋至,湖南长沙,骊歌送别。

这座日常里烟火翻腾的城市,在一夜之间变得沉静。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再到明阳山殡仪馆,已是鲜花成海。川流不息的悼念队伍里,肃穆悲伤的表情,让所有人都几乎化为同一个符号。

这一刻,仅仅是“袁隆平”这三个字,就足以唤起人们心中最深沉的感激和共情。他是解“稻语”为苍生的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化在每个人每天的一粥一饭中;他热忱地爱着这个世界,游泳排球小提琴,打牌输了钻桌子,看着自己的照片被做成表情包,老人家曾哈哈大笑。

他普通如我们身边每一位宠溺后生的老人,但又真切拨动了时代的弦。他如同一条大河,身处其中的我们,乐于江流宛转,波光滟滟,和风容与。但当你退一步去认真审视他的成就时,方才惊觉,这条大河早已从时代中一路奔腾,两岸皆是稻花飘香,而那永不停歇的广阔和博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国士无双。

如今,星河灿烂,风吹稻菽千重浪,他就在禾下乘凉处。

赤诚的“贪念”

原本,这是袁隆平院士继续忙碌的一年。半年前的2020年11月2日,经过测产,在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第三代杂交晚稻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此地测产的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周年亩产稻谷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

这是普通生态区双季稻的重大突破。在长沙视频连线测产现场的袁隆平,听到结果后高兴地鼓掌:“非常激动!非常满意!还要为国家粮食增产再作贡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3000斤工程”设想。

“我对产量有贪念。”袁隆平将这比喻为如同一个富翁有了百万家财还想千万,到了700公斤亩产,就想要800公斤、900公斤……直到那个为世人所知的“禾下乘凉梦”。

似乎,这也是所有的农学人都有的“贪念”,一个赤诚的“贪念”。

对他们而言,就是这看似普通的稻子,见证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从河姆渡的谷仓到良渚的水田,从国徽上镶边的剪影到广袤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拔节生长,稻子是生活、是希望,是文明的基石,有了它才有繁花似锦,人间烟火。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他讲述了在大饥荒中途有饿殍的震撼,用不堪回首来形容饥饿难受的滋味。“面对全国粮食大规模减产,几乎人人吃不饱的局面,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非常自责。本来我就有改造农村的志向,这时就更下了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选择让个人理想和时代需求相连,他一直跋涉在这条路上。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发现野生稻不育株,并且利用制度优势组织全国大协作,1973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就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此后,他并没有停下脚步,领衔研发的“超级稻”接连突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大关。到2020年,“超级稻”的双季亩产已经达到了1500公斤以上。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5月24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说,“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灿若群星

在中国,围绕一颗稻子,群星璀璨。得知袁隆平院士去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谢华安连夜赶往湖南长沙,同样是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形容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1980年,谢华安所培育的“汕优63”,由于抗病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迅速风靡,1986年首登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首,1986年-2001年,“汕优63”一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

在谢华安看来,如果没有袁隆平奠定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他团队的成功。他还记得,全国杂交水稻顾问组专家会议在福建召开,袁隆平见到谢华安时,第一句话就说:“老谢,你的‘汕优63’已经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了,祝贺你!”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

在西南地区,周开达院士已去世8年。他另辟蹊径培育的冈型不育杂交水稻,是目前西南地区种植的主要杂交水稻类型。他的坚持,证明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绝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争艳。

视线向北,2005年去世的杨守仁教授,生前一直坚持培育适合北方粳稻区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超级稻之父,他研究的超级稻亩产在当时达到800公斤以上,老先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到90岁高龄时,谈起水稻仍精神振奋。

截至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有133个。

稻菽千重浪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总有人,一生如此,老而弥坚。

想要做一粒种子的袁隆平离开了,但是他留下了很多种子,去继续完成“禾下乘凉梦。”

在他的母校西南大学,由他设立的袁隆平奖助学金已经评选到了第五年,旨在奖励农业学科相关联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学生“为我国的农业事业作出贡献”。

在网络平台上,名为“我们接棒”的话题下,参与讨论的达到数十万人。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的成员,翻看着一张张曾经的照片,想起的是老师生前“电脑里种不出杂交水稻,要到田里才能种出稻子”的口头禅,还有确定了目标后“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坚持,以及“禾下乘凉”“超级水稻覆盖全球”的目标……

世上无处是孤岛。向全世界慷慨分享杂交水稻技术,也是中国一直秉持的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

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40年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家,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毫无疑问,中国水稻,引领世界。

专注、从容、坚定、热爱,这些美好词汇更加平凡的模样,被一代代的农业人用人生书写呈现。朴实、乐观、坚定、勤劳,袁隆平的形象,也由他自己一点点构建起来。

面对这样的他,最好的告别,是不会遗忘。因为这些“记住”,能让日历上最平常的数字,变成岁月厚重的注脚。记住这位老人为国为民的立志、筚路蓝缕的坚持、永远热爱的天真;更让这样的铭记和怀念,成为每个人走向未来的光。

——须知,禾下乘凉,禾已五尺。不久之后,必定参天。

新闻推荐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怀念袁隆平

袁隆平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发2013年8月袁隆平在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