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摩崖造像:抖落千年尘埃 初露唐宋遗风

广西日报 2021-04-08 07:04 大字

摩崖造像。 新发现的芙蓉山摩崖造像。 调查组人员工作场景。

本报记者张天韵

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截至目前,桂林已基本完成现场调查工作,累计调查摩崖造像210余龛、630余尊,新发现唐代芙蓉山摩崖造像和宋代芦笛佛塔石刻两处。

1千年风韵镌刻桂林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真不容易。”初次联系上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工程师尹文军,就从他的言语中听出自豪感。尤其是谈到桂林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他的表情更生动起来。

桂林石窟寺摩崖造像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延绵不绝,现存有摩崖造像210余龛、630余尊,分布在桂林市内13座山。类型有以叠彩山、伏波山为代表的南方岩溶地区石窟寺,以西山为代表的摩崖造像。题材有佛龛、千佛、佛塔、造像记等,规模高至2米、小至几厘米。“以数量而言,桂林摩崖造像在南方地区居于前列。”作为专项调查具体负责人的尹文军对此如数家珍。

1月初,由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和桂海碑林博物馆的业务骨干组成的桂林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组正式成立,拉开桂林市石窟寺摩崖造像现场调查的序幕。工作组在桂林的隆冬时节,扛着梯子,手提肩背各种沉重装备,迎风冒雨,翻山越岭,艰难穿行在山野深处。

“上个月在伏波山千佛岩补拍全景照片,洞口北临漓江,风特别大,放出去的无人机瞬间被吹走了。”丢失了调查组里唯一的一台无人机,至今让尹文军惋惜不已,“好在调查已经接近尾声,没给工作造成影响”。

“桂林山势陡峭,谷幽林深,许多地方无路可走,只能艰难攀爬。一些造像凿位于险要高峰,无论是测量还是拍摄,都让人捏一把汗。”尹文军仍心有余悸地说,“为了赶时间,有时一天要攀爬几个山头,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跑完全州、灌阳、平乐3个点,考古工作人员常常是迎着山风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因此累倒生病”。

“虽然辛苦,但调查工作还是收获蛮大的,基本摸清了桂林摩崖造像的家底。”尹文军欣慰地说,“调查不仅有新发现,还有新认识。”根据调查结果及史籍记载,南方岩溶地区不仅存在以桂林为代表的石窟寺模式,而且唐代摩崖造像分布的山头由10年前认为的3处,扩展到如今的8处,进一步佐证桂林在当时是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

据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专项调查工作组组长周有光介绍,此次面向全市用时3个月的专项调查,基本完成了桂林市石窟寺专项调查的既定任务,至3月底,调查和填报工作基本结束,调查报告等专项资料通过自治区专家组评审。

2摩崖造像揭新面纱

“本次调查的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唐代芙蓉山摩崖造像和宋代芦笛佛塔石刻。”尹文军说。

“对于芙蓉山摩崖造像,很多年前我们就有所耳闻,但是一直未能找到。这次调查我们又去找了两趟,还是没有发现。我偶然在桂林人论坛上发现有人提及这造像,赶紧联系上这位知情人。”尹文军回忆起来仍有些激动,“他告诉我他曾经在芙蓉山旁边的小学上学,可以从教室的窗户看到造像”。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调查组再次来到芙蓉山下。经桥头村村民的指点,沿崖壁一路向上清除障碍,终于在芙蓉山西南麓距地面约15米高、藤蔓密布的峭壁上,发现一处摩崖造像。

“当时佛像的头颈局部被水泥砂浆包裹,身上覆盖了厚厚一层灰。从造像风格及岩石风化侵蚀程度评估,应为唐代作品。”尹文军表示,造像龛体量比较大,龛内高浮雕一佛一供养人共二尊,主尊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螺发、面部较平,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特征,又出现在广西第一个状元赵观文的老家桥头村,有比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宋代佛塔石刻的发现也出于偶然,并在此次调查中揭开面纱。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件可能的摩崖造像,工作人员不仅去搜寻以前听闻的线索,还把以往文物档案都排查了一遍,终于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古建筑类别里筛查出来。

芦笛佛塔石刻凿刻于秀峰区芦笛公园内、光明山与磨盘山之间的一块孤石上。“紧邻芦笛岩,与芦笛岩洞口仅100米直线距离。历史上附近区域未见与佛教活动有关的记载,也未发现佛教寺院遗迹,但芦笛岩壁书中很多都是唐宋僧人所题。”尹文军说,在现场发现有两座龛窟,里面各雕刻了一尊佛像,其中一个有造像记,起首3个字就是大宋国。经初步考证,佛塔石刻为宋代时期所刻。

调查组在金山还发现了广西仅见的摩崖石胎泥面彩绘造像。这龛彩绘造像早在2013年就被发现,由于对年代和工艺还不甚了解,在这次调查中又获得新的认识,造像的下限为唐咸亨三年(672年),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摩崖造像,而且采用的是摩崖石胎泥面彩绘工艺。这些新发现,对研究长江以南的历史雕刻工艺、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先进技术如虎添翼

在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由3D建模高度复原的桂林摩崖造像,让桂林摩崖造像从这里启程,踏上了“行走”世界之旅,让全世界体验到桂林石窟摩崖造像的独特文化魅力。

“早在2013开始,桂林邀请国内高浮雕传拓技艺专家前往桂林实地教学,采取边采集拓片边教学的方式,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桂林摩崖造像拓片采集工作。这是桂林摩崖石刻研究史上的一个创举,让立体的造像以平面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更近距离欣赏造像。”桂海碑林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鲍刚说。

“这次调查组人员能在3个月内完成桂林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调查工作,除了结构合理、专业带头、后勤服务有机联动之外,先进技术手段在保证调查任务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周有光总结道,“石窟保护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进行实体保护的同时,应尽快采用数字化方式为摩崖造像保存立体档案。”

“这次调查,我们在现场多角度拍摄,在电脑上3D建模,不仅可以让大家在网上全方位无死角地观察、欣赏摩崖造像,而且大大减轻了现场测绘的工作量。”周有光告诉记者,如果在现场受天气、地理、环境等限制不能一下子弄清楚的问题,可以在电脑上仔细看,再结合造像的拓片进行对比分析,“很多小细节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

“通过先进技术手段,不仅把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和历史信息永久地记录下来,也让更多人领略桂林石窟寺文化和造像艺术的魅力。”周有光说道。

(本文配图由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桂林市领导到灌阳开展人大代表进站履职活动

本报讯(记者孙敏)12月11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人大代表王建毅到灌阳县文市镇大湾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与驻站人大代表开展...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