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责响应更好的期待!”
本报记者李新雄通讯员何春霞
他30年如一日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他联合国内外学者填补了全球在树蛙科刘树蛙属形态特征研究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空白,他助推打造服务广西和东盟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他就是荣获2020年第二届广西创新争先奖(个人)的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莫运明。
为博物馆“寻宝”
在南宁市人民公园白龙湖东侧,有一座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的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
“1989年我刚到博物馆工作时,馆里的条件和环境比较差。”莫运明介绍,广西自然博物馆成立时,不仅办公环境简陋,展览面积狭小,而且底子薄,仅有400多件标本,收藏较少。
自然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是收集保存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宣传教育。受良好业务氛围的熏陶和感召,20出头的莫运明一头扎进了业务工作中。
去人迹罕至的原始大山收集两栖爬行动物的数据,去海边收集各种类型海洋鱼类标本,在南宁周边挖掘古生物的点滴信息……莫运明和前辈千方百计为博物馆“寻宝”。
经过前辈和莫运明团队的辛勤付出,该馆馆藏取得了质的飞跃,目前不仅收藏了6万多件标本,发现了很多新物种,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科普宣传有声有色,而且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
把办公室搬到森林和大山里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美妙、原始的大自然怀抱里办公。”莫运明笑称他的舞台在森林、大山里。广西弄岗、猫儿山、十万大山等自然保护区都有莫运明的办公地点。
十万大山位于防城港市上思县境内,山里分布着完整的原始状态的亚热带雨林,是博物馆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最佳地之一。这里,留下了莫运明和团队无数的脚印,也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
2006年的一次遇险是莫运明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为了采集某种蛙类的标本,莫运明和团队赶往十万大山。在大山深处,团队要经过一处水深地险的山沟(沟下面是约4米高的瀑布)。大家小心翼翼地踩着水中的石头往对面走。没想到,莫运明稍不留神,一脚踩空重重地摔了下去。他当场失去了意识。等他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防城港福龙镇的医院里。乡镇医院医疗条件落后,没有储备麻药,但莫运明伤势严重,必须马上缝合。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莫运明忍着疼痛,一缝就是26针!至今,莫运明的眉额上还有那个明显的缝过针后的疤痕。
莫运明先后主持“桂西南中越边境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等基金项目,发表老山树蛙等12个蛙类新种和近30个中国或广西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物种,填补了全球在树蛙科刘树蛙属形态特征研究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空白。编著及合著《广西两栖动物彩色图鉴》等著作10多部,其中《广西两栖动物彩色图鉴》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参与的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建设现代化博物馆发力
近年来,广西自然博物馆除了科研之外,还开展了手拉手探索科学梦、博物馆科普教育进社区、学校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影响力日渐扩大。
“虽然博物馆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距离现代化博物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莫运明对博物馆人才紧缺、场馆面积较小,以及新发现物种的生物学资料还是空白等问题“耿耿于怀”。
他告诉记者,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博物馆已完成了《动物志》这本书的出版。该书是对外宣传一个省区本地动物资源的重要研究成果资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广西的《动物志》却因为标本没收齐而没有出版。莫运明早已把博物馆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事业融入生命中,所以他心里一直很着急。
“我的心愿是,希望发挥团队优势、地方资源优势,建设一个能够服务于广西和东盟的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自然博物馆,更好地实现保护自然遗产和传承生态文明的使命。”莫运明表示会一如既往地用尽责响应更好的期待。
新闻推荐
黄山韦世仙时下正值肉桂果实成熟的季节。在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的江坡村,这种往年村民“爱搭不理”的小果子,如今摇身一变,成为...
上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上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