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龙头企业落地,黄河故道变绿洲 新希望六和用十年时间在夏津建起生猪完整产业链

农村大众报 2021-05-25 13:59 大字

2019年,卫星云图拍摄下的夏津养猪聚落所在地,绿油油一片,其中白色的为场房。“这是夏津公司2013年的卫星云图,就是这个狭长地带,土黄色中间杂些许绿。”5月10日,在夏津县城,新希望六和品牌部副总经理宋扬手指图片介绍,“2019年,地图上就变成一片绿油油了,这白色的是我们的场房。”

种下了21万棵树

地处鲁西北的夏津县,域内东部多为黄河故道沙滩。受土壤限制,农户种植收入一直偏低。2012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六和”)落地夏津开启养猪项目,经过10年全产业链聚落化发展,该项目年出栏生猪达到65万头,不仅解决了1100多人就业,还把场区内黄沙漫漫的土地,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位于苏留庄镇,最初项目占地面积2980多亩(现被称为“农牧一场”),从西南向东北依次穿过霍庄、郭寨、孙贺拐、常安集等11个村。

“从土黄色中间杂些许绿”到“一片绿油油”,这个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些年来,在猪场配套的消纳用地上,我们种下了21万棵树。”新希望六和鲁西北战区环保经理李志宇非常自豪地说,“更为重要的是,2014年,公司投产时,安装了智能节水系统、畜禽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养殖废水达标后直接灌溉农田,覆盖1000多亩土地;生猪粪便,通过高温好氧发酵系统转化成有机肥,用于场区种植及土壤改良。种养结合涵养了水源、改良了土壤,让沙土地变成了绿洲和良田。”

年轻人纷纷返乡

李志宇今年27岁,老家就在苏留庄镇大郭庄村,距离夏津公司也就七八公里。2017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入职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

李志宇从环保技术员做起,和养殖岗的工人一样,吃住在场区,每天负责粪水处理站、粪肥发酵罐等环保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勤奋、踏实认真的他,两年后升任环保主管,今年3月,升任现职,负责德州、淄博、聊城这三个市21个自建养猪场的环保工作。现在,李志宇手底下有近20名环保技术员,工资收入“也挺拿得出手”。

据统计,2017年,与李志宇同年入职夏津新希望六和公司的共166人,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01人,占到61%。这些大学生中,家在夏津及德州当地的有16人。

现代化养殖技术带旺了当地的养殖产业,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军中。

推广51家代养场

新希望六和在夏津实施“百千万人才战略”公益培训,让当地农户受益良多,北城街道侯官屯村农民侯传云,就是受益者之一。

侯传云今年40岁,在外打工十多年。2017年,他和同村其他5个村民参加培训后,一起筹资300多万元,在村东建起6栋猪舍,专门为夏津新希望六和公司代养育肥猪。

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药物,派技术员驻场服务,并回收育肥猪。侯传云等6位村民,各自负责一栋猪舍。从2018年下半年投产,猪场一年出栏两批猪。侯传云回忆,第一批猪每头代养费他拿到了160元。十多万元打到账上,他的心放下了,“当年生猪价格低迷,别的猪场一头赔好几百元,咱代养没风险还赚钱,这不是很好吗?”侯传云代养生猪,每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

看到侯传云等人赚了钱,张参胜、侯传利等10位村民,又筹资建起两个代养场,今年年初刚投产。

“在夏津,像侯传云这样的代养场,到去年底有51个。”夏津新希望六和公司行政经理于太杰介绍,这些代养场去年代养育肥猪40多万头,代养农民总收入达到8700多万元。“现在养猪成了我的一份事业。”侯传云说,“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10年建起完整产业链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不仅仅是侯传云。

10年间,夏津新希望六和公司先后建起祖代场、父母代场、种猪站、饲料厂,发展为新希望六和在国内第一个现代化、高标准、聚落化的生猪产业基地,占地增加到5000多亩,累计收入超25亿元,累计出栏生猪150多万头,已带动就业1100余人。

“原来养猪,几乎全部是房前屋后自养,技术落后。”夏津县畜牧发展中心主任张宝勇感叹,“新希望六和生猪项目的落地及发展,把整个夏津的生猪产业水平,带到国内领先甚至说顶尖水平。”

“我们的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及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山东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预计8月初就能投产。”在夏津县城西外环施工现场,该项目总工程师孔少恒介绍。

从最初养猪到屠宰加工项目投产,10年时间,新希望六和在夏津建起完整的生猪产业链,从源头到餐桌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新闻推荐

5个县(市、区)晒出亮眼成绩单 德州:绘就宜居宜业幸福画卷

辉煌“十三五”奋进新德州□本报记者贺莹莹本报通讯员陈鹏日前,“辉煌‘十三五’奋进新德州”系列...

夏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夏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