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地上绘就绿色蓝图 会宁县国土绿化工作侧记

白银日报 2021-05-31 09:00 大字

曾经,会宁旱塬突兀,深沉的苍黄,把脚下这片土地浸透。

奋斗,一次又一次的你退我进,一次又一次的起早贪黑,“红嘴山”记录着往昔的汗滴,全民绿化,挺立着黄土塬上不屈的绿色脊梁。

崛起,“连点成线,到积线成面”,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交通干线和绿色青山“四绿”建设如火如荼,会师大地的绿色一年比一年多,绿意一年比一年浓。

——从“愚公移山”到“花果满山”

在会宁有一个老人,因为绿色,他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是用生命树立绿色丰碑的典范。从1964年开始到1987年辞世,他用自己的心血和骨气,把根扎在了红嘴山上,23年如一日,他用扁担挑起了脊梁,用铁锹绿化了山川。

一双瘦骨嶙峋、长满老茧的双手挖山造林,锲而不舍修筑反坡梯田125亩753块,移动土方42000多方,栽植各种树木38400多株,铁锹、镢头磨秃了30多把,扁担磨断了20多根,水桶用坏了20多个,使昔日“遇雨滑如油,逢旱渴死牛”的红嘴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一个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奇迹活生生的在会宁完美呈现。

“一棵苗就是一份责任”会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任宏伟介绍说:“作为全县林业主管部门,我们不单要种好每一棵树,护好每一片林,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发展。”同时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代跟着一代干,一批连着一批干!

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因为同样一个梦想,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静静的发生着改变,悄悄地践行着诺言。

——从“苦岭干山”到“绿水青山”

筑梦,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场绿色革命真正的在会师大地上催生发芽,开启了会宁生态环境建设的华美序章,翻开了建设秀美山川的崭新局面。

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东风,会宁县通过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进行了前赴后继、持续不断的“绿色革命”。

不畏浮云遮望眼,从一颗树苗述说起故事。种下一棵棵幼苗,也就种下了恢复绿水青山的理想和信念。

经过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艰辛努力。截至2020年底,会宁县共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1.25万亩,种草任务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68%,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会宁实现了一次彻底的绿色革命。

绿色,逐渐成为这方原野最闪亮的色彩,绿色,也成为会师大地上最耀眼的改变。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在会宁县大沟镇,刘沟村包村组长郭永文正带领群众修整坡面的生态景观林带,他告诉记者,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他所包抓的村,不断提高人居大环境绿化、美化水平,为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广种树、种好树,种能够让群众致富的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宁人民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与黄土地的新一轮较量。

久历岁月的洗礼,会宁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坚持“兴林”与“富民”并重,牢牢守住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两条底线,不断优化空间生态绿色布局,形成了以绿生绿,用绿覆绿的绿色生态屏障。

据了解,2020年会宁县完成国土绿化共计18万亩;打造55个村庄绿化示范点;新增城区公共绿地17.8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保护效应日渐显现。

醉美人间五月天,会师圣地换新颜,行走在会师大地的山山川川,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景在画中,处处生机勃发、绿意盎然,令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新闻推荐

【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 会宁:小杂粮种出大品牌

会宁县小杂粮种植基地。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摄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通讯员王瑞尝到“甘味”小...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