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 会宁:小杂粮种出大品牌
会宁县小杂粮种植基地。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通讯员王瑞
尝到“甘味”小杂粮品牌甜头的会宁县,正在用“甘味”产品谋划未来,用现代农业新格局,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品牌大县转变。
唱响“甘味”产业曲
会宁是甘肃省农业大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
同时, 会宁还是“中国亚麻籽之乡”,2017年“会宁胡麻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会宁县“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周发禄说,在做大“甘味”品牌的同时,会宁壮大小杂粮产业,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五月的会宁,小杂粮田间,地膜将梯田装扮成一道道画面,格外醒目。
“这几年,村上种植小杂粮的农户越来越多,户均五六亩,多的种二十几亩。小杂粮投资少,效益高,亩产1000斤,按照收购价每斤2.2元算,一亩地也能收入2200元。”文岔村村民周国昌说。
文岔村副主任杨俊毅介绍,全村耕地8700亩,今年播种小杂粮糜谷2600亩。户均种植糜谷6亩,能增收1万多元。
会宁县农技中心主任齐向辉介绍,去年会宁县举办“小杂粮产业园新品种培育示范基地观摩暨产品展示”交流会,反响很好,村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近年来,会宁县依靠“甘味”“特别特”小杂粮和“好中优”胡麻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了“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小杂粮种植运行模式和“三免一订”帮扶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小杂粮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成立合作社三年,在带动102户农民致富的同时,流转土地实施订单农业,做大了小杂粮产业,产品销往天津等地。”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尝到做小杂粮良谷米品牌的甜头后深有感触地说。
会宁县依靠小杂粮,打造出了一批像“发滋瑞”“西北大磨坊”“西北仓”等知名品牌,研发生产出系列小杂粮产品70多个。良谷米、荞麦米、芥麦挂面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取得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
去年,会宁县35万亩小杂粮产量达到5.1万吨,收入达到13923.6万元;胡麻油产量达到1万吨,收入达到4234.872万元。
培育“甘味”新品牌
如何做好由农业大县向品牌大县转变?会宁县出台《会宁县农产品“甘味”品牌培育实施方案》,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
会宁县围绕牛、羊、菜、林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黑毛驴等特色产业和“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塑造会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会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就此,会宁县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会宁县农产品“甘味”品牌培育实施方案》计划2020-2023年,每2年争创2个甘肃省“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到2023年,全县力争争创4个甘肃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8个企业商标品牌。按照“‘甘味’品牌+会宁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的三级培育体系,开展全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打造“甘味”农产品系列品牌。(转4版)
新闻推荐
近日,白银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及浙江宏德慈善基金会走进会宁县红军小学,在小红军广场开展“宏德善举润红心,一颗红心报党恩”学...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