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怀“红军洞”□梁必政

右江日报 2020-09-03 08:31 大字

1930年底,红七军主力北上后,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力量薄弱。敌人疯狂“围剿”,在韦拔群、陈洪涛等革命领导人相继牺牲之后,根据地被吞噬,生死存亡之际,红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化名何尚之,率领一部分红军干部秘密进入云南富宁县“七村九弄”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军领导机构最初驻扎在很偏僻的多力村。后来迁到与广西接壤,与那坡县弄怀村相距不到一公里的谷留村。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今,80多年过去,谷留村头一座小山上,还遗存一座当年红军的碉堡。近些年,云南省有关方面抓住这一资源,将谷留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这令那坡县弄怀村的群众颇受启发,难道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那么多红军在这里活动数年,其足迹都比不上谷留村吗?

非也,不但有,而且遗迹甚多,比谷留村还多一些,只是多年来还不曾挖掘推广,因而不为众人知晓。

红军领导机构之所以搬到谷留村,是因为谷留地处广西、云南两省区交界,四面视野开阔。在谷留村后山梁,可俯览那坡龙合的全境。谷留村后的两条土路通往靖西市魁圩乡和那坡县的弄怀、德灵、宋平等乡村。与谷留村所在的大石山区不同,广西这边是丘陵地,物产丰富,供给充足,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便于取得军事信息、生活物资和敌情信息,有利于革命发展。可想而知,当年红军在广西一侧的乡村是有频繁革命活动的。

初步考证发现,红军领导机构迁到谷留村后,部队迅速在周边建成了一批防御工事。除了现在人们熟知的谷留碉堡,在广西一侧的弄怀-德灵-魁圩道路沿线的7个山头上也建起碉堡。有了这些防御工事,龙合、定业、魁圩一带山川尽收眼底,敌情尽在掌握中,随时可以阻击来犯的敌人,有力保障了红军领导机构的安全。这些碉堡遗迹至今尚存。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革命战争年代,为安全起见,领导机构有多个办公地点备用。弄怀村头有座大山名叫“穿山”,山里的一个山洞一度成为红军领导人的秘密办公地点。“穿山”,山如其名,山上有巨大溶洞,洞内有洞,四通八达。前洞位于弄怀屯至弄腰屯道路上方,与道路垂直距离约500米,虽看似很近,但此处属于悬崖,不能通行,需绕道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洞口。这样有利的地形,很适合洞内的领导人在紧急情况下撤退。山洞很大,可容纳数千人而不显拥挤。洞口视野开阔,一眼就能望见不远处的谷留、多品、岩领3个碉堡,安全得到保障。洞内有水,足以保障生活饮用。与一般山洞不同,这个山洞还有后洞和侧洞,共有3个出口。入口是广西地界,出口是云南地界。无论是应付云南方向的来敌,还是广西方向的追兵,均可从容脱身。更神奇的是,洞内还有个很隐秘的小洞,很少人能知道,即使遇到突发的险情,只要闪身进入秘洞,外人根本无从寻找,还以为洞内的人已从不同出口离开了。有一次战斗,云南王龙云手下的一支滇军攻打山洞,战斗很激烈,滇军发射的炮弹打到洞壁啪啪作响。红军为了消耗敌人的弹药,故意拖延战斗。等到消耗敌人很多弹药后,红军皮毛无损,悄然撤离。滇军以为枪声刚停,红军肯定走不远,可是进到洞内,却连一个红军的影子也见不着,只好灰溜溜撤走了。

当地群众把这个山洞称为“红军洞”。几十年过去,“红军洞”内至今还遗存当年红军办公、生活、指挥战斗的痕迹。石凳石桌,火塘灶台,领导人休息的秘洞,洞口石壁上的累累弹痕等。洞口垒起的石墙厚度达1米左右,可见当年红军战士保护领导机构的坚定决心。

富有革命传奇色彩的“红军洞”,连同高山顶上荒草丛中的碉堡遗迹,在岁月长河里默默地等待,等待人们在某个历史时期再次给予关注,它们承载的革命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传诵。

新闻推荐

学习借鉴龙岗区先进经验 开创那坡招商引资新局面□李培嘉

那坡县是广西边境县,由于受历史战事、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依赖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程度很高的...

那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那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