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 多渠道助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
本报隆林讯(记者/凌聪通讯员/黄仁雄)搬到新家以前,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那么村学生罗亚德只能跨村到弄桑小学读书,每次上学都要走差不多两个小时,刮风下雨就得请假。“现在新家旁边就是学校,我每天从家里走到教室只要10分钟,学校很大很美,非常开心。”9月29日,他在鹤城新区的家指着新建成的第六小学说,自己的哥哥和妹妹也在这所学校上学。
2018年,罗亚德一家从那么村搬到鹤城新区居住,在该县教育局统筹安排下,他先到新州镇民强小学就读,今年秋季学期第六小学建成后立刻转学就近入学。在鹤城新区,和罗亚德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随迁适龄子女都享受到了就近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一公里圈义务教育服务”,昔日的安置房变成了学区房。
鹤城新区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搬迁户3382户1.4万人,新区配套建设的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第五中学3所学校从开始建设到完工,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罗湖幼儿园、新州六小都受益于粤桂扶贫帮扶政策,得到了深圳市罗湖区大力资助。目前,3所学校共接收1383名学生,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上学问题。
“为了保证今年秋季学期顺利开学,学校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先建设4栋教学楼,8月31日第一期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该县第五中学负责人覃宗伦介绍,该校第一届新生有816名,102名教职员工已到岗到位,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该县通过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地教育资源供给情况,提前对接搬迁群众子女就学工作,并协调民强小学、隆衢学校等安排鹤城新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同时,协调相关学校解决德峨镇、桠杈镇安置点的10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并按照“缺什么、补多少”的原则,通过改建、扩建校舍,解决学生入学难题。
根据生源流向和学生入学需求,该县按照“初中相对向县城集中,小学四至六年级向乡镇中心校集中,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原则,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学校136所,覆盖小学、教学点、初中、特殊教育学校等,形成“以县城为主,辐射乡镇、村”的学校布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符庆琰)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百色市两名抗疫英雄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