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坝屯的十年变迁 □林 斌 文/图

右江日报 2020-09-30 08:38 大字

杨恩济赶着马驮水回家。(2010年3月摄) 村民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2010年3月摄) 杨恩济(右三)和村民在焦急地等待送水车到来。(2010年3月摄) 村民们排队等水。(2010年3月摄) 干部为群众送水。(2010年3月摄) 如今,干坝屯村民驾驶摩托车外出。(2020年6月摄) 如今,干坝屯村民可以开着小汽车直抵家门口。(2020年6月摄) 干坝屯的水柜。(2020年6月摄) 干坝屯村民用上自来水。(2020年6月摄)

2010年3月,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干旱席卷桂西大地,地处石漠化片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么基村干坝屯,屯里的水井已经断水4个月了,仅有的两座地头水柜早已干涸见底,屯里30多户村民饮水成了难题。

为了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县里组织送水车为断水的村屯送水。2010年3月30日上午,笔者跟随县里的两辆送水车,为断水的么基村村民送水。从县城出发送水车在砂石路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驶入村里,远远看到很多群众拿着塑料桶在村小学前的空地排队等候送水车的到来,当年41岁的杨恩济也在其中。

到达村里,县、乡工作人员及时为村民的塑料桶装水,杨恩济携带的两个桶各装了50斤水。

“这两桶水节约用可以顶得两天,不知道两天后县里还来不来送水。”杨恩济一边将塑料桶装上马背一边和笔者说。虽然已是十年前的事,笔者依然清晰记得杨恩济当时的担忧。

装好水,杨恩济和村民一起人背马驮赶回干坝屯。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干坝屯位于离村小学近两公里的山上,所谓的路是村民沿着45度陡峭的山坡踏出的约一米宽的山路,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行,沿途荆棘丛生。村民赶着马、背着背篼,艰难而缓慢地往山顶爬去。笔者一边跟随村民前行一边拿着照相机记录村民的艰辛,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

在中途休息时笔者和村民聊天,大家都说没有路真不方便,前段时间村里一个老人生病,七八个村民抬着老人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乡卫生院。村民们养的猪牛羊要赶到乡里去卖很辛苦,老板上门收购价格又低,大家最希望能修一条路。和杨恩济聊天得知,其家里4口人,一家人仅靠种些玉米和杨恩济在周边打些短工维持生计,现在干旱没有水,也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十分艰难。

笔者因要跟送水车返回县城,无法和村民一起前行,只能匆匆和村民道别,村民的艰辛则深深烙在笔者的心里。

十年后的2020年6月,笔者再次来到德峨镇(德峨于2013年由乡改为镇)么基村,通往干坝屯的山上,昔日的羊肠小道依稀可见,却多出了一条通屯水泥路,村民们的小汽车、摩托车在路上飞驰,一辆拉着鱼、肉、菜的小货车开进屯里叫卖。

么基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再弘告诉笔者,2016年县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来,么基村26个屯全部修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村里主要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带动54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占未脱贫户的60%以上,基本都能依靠桑蚕产业实现脱贫。

笔者询问起杨恩济的情况,得知其现在外打工,笔者拨通了他的电话。杨恩济已记不清笔者,但是说到十年前的背水经历他连声说:“记得,记得。”

“我们那个时候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取水,路不通,靠人背马驮一天两趟,苦的很。现在家里有水柜,吃水不用背了,买了摩托车,去德峨、去县城都方便得很!”对比起以前的生活,杨恩济感慨万千!

杨恩济告诉笔者,他和爱人在贵阳打工,两个人一个月收入9000元,前几年得到危房改造补助建了新房,两个小孩在读书,老大读卫校,老二读职业高中,都享受到“雨露计划”政策,2019年已实现脱贫。

谈到今后的规划,杨恩济说现在继续打工挣钱,等两个小孩毕业后,还要再建一栋新房子。

干坝屯的变化,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

新闻推荐

天生桥镇搬迁户旧房拆除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隆林讯连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多措并举推进全镇易地扶贫搬迁户旧房拆除工作,成效显著。强化组织领导。...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