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蚕宝宝 “吐”出大产业 隆林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见闻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右江日报 2020-09-26 10:02 大字

在返丝车间里工作中的工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区域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并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桑、蚕、茧、丝”一条龙产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创建示范基地,引领产业发展壮大

9月17日,记者站在克长乡猴场村猴场坝子边的观景台远眺,坝子里千余亩桑园郁郁葱葱,蓝顶白墙的标准蚕房点缀其间,连片的桑蚕产业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猴场坝子是隆林桑蚕高产示范基地核心区。今年2月,该县在克长乡河马村—后寨村—猴场村(核心区猴场坝子)—大庆村公路两侧及德峨镇龙英村—常么村—弄杂等公路沿线3000亩石漠化山区桑蚕高产示范基地,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公司运作、能人示范、合作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已呈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发展态势。

牟定是猴场村猴场屯村民,是克长、德峨一带较早种桑养蚕的领头人,从2013年种植5亩桑苗开始,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种桑养蚕。牟定的30多亩桑园就在猴场坝子,位于示范基地的中间位置。“种一亩,政府每年补贴400元,租地一亩一年租金才250元。种桑养蚕见效快,群众喜欢这个产业。”牟定认为,这是猴场村种桑养蚕的最好时机,而且政府还帮蚕农建造标准蚕房。

“我们充分利用深百协作资金,将建造121个标准蚕房。”隆林蚕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胜强介绍,一个标准蚕房,农民自己建要花8万元左右,对山区群众来说这是一笔大数目。政府帮助建造标准蚕房,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蚕房建好一批就投入使用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猴场村新勇屯的杨得宗、杨志兄弟俩是直接受益者。之前,他们远在福建打工,如今回家创业。今年,杨得宗、杨志兄弟俩种植桑树180多亩,9月他们租了4个标准蚕房养蚕,今年已经卖了一批蚕茧,第二批也即将上市,预计今年能养蚕20张。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渐渐变老,还是在家乡找钱好,山里土地能种出值钱东西,最合适我们发展。”杨志说。

据隆林蚕业技术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桑蚕高产示范基地克长片区(核心区猴场坝子)1640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26户,德峨片区1000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0多户;拓展区2600亩,辐射区8400亩;年内预计养蚕0.68万张,年产鲜茧37.4万公斤,实现产值1496万元。计划到2021年底扩大至8000亩,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桑养蚕。今年,该县计划在16个乡镇新种桑树面积27087亩,目前已完成种植26640.22亩。

引进龙头企业,实现无风险增收

2012年1月,隆林引进客商在县轻工业园区创建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选茧煮茧车间、缫丝车间、复摇车间等,配备有自动缫丝机、复摇机、混茧机、联合选茧机和煮茧机等先进生产设备,目前已建成5条缫丝生产线。2019年生产生丝180吨,产值8000万元,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35个。33岁的熊萍是缫丝生产线上的一名员工,她来自金钟山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说,这份工作能给她带来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在该厂,还有17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跟熊萍一样在公司上班。

记者在该厂蚕茧收购车间看到,一筐筐纯白的蚕茧有序地垒放在一起,等待下一步工序。经过选茧、煮茧、缫丝、返丝工序后,进入打包车间。在缫丝车间,机器正不停地自动选茧、抽丝。来自德峨镇的女工杨小妹在生产线上来回盯住蚕丝,不时续丝。在返丝车间,工人覃大姐每天要对着机器,把蚕丝从小叶转到大叶上,转完一转,再换上一转,最多时候她要负责1.5条生产线……正是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停地配合机器操作,才把蚕茧变成洁白的蚕丝。据悉,工人们在该厂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4000元不等。

目前,隆林的蚕茧年产量仅能满足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30%~40%的年生产需求,该公司还得从其他地方进购蚕茧。如果隆林继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只要能出好蚕茧,不用愁销路。桑蚕产业已逐渐成为隆林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桠杈镇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

本报隆林讯今年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工作,取得明显成果。据悉,该镇2020...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