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当拥抱变革 早报人华丽转型
张若凡陆旺黄灼覃江宜
【编者按】
时代的跃进影响着每个人。与南国早报一起踏上智媒时代蝶变之路的,是其中的每一名记者、编辑。从拥有“采写编评”的老本领,到练就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三头六臂”的新本事,既有“笔头”功夫,也懂“指尖”发力,在这场媒体的生态变迁中,早报的每一名从业人员积极拥抱变革,顺势加速融媒体转型。
在抗疫“大考”中,“智”面未来
□张若凡
今年的上半场可谓惊心动魄。抗疫是一场大战,对媒体来说也是一场大考。身处其中的南国早报在牢记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同时,顺势加速融媒体转型。
早报创刊25年来,每一场重大事件,现场总有早报记者的身影,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如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及时传递全面、权威的信息,在关键时刻起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在南宁市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早报记者与隔离病房里的医务人员视频连线,了解确诊患者的救治情况,挖掘出医疗团队冒着高风险抢救患者的细节,弘扬抗疫正能量;广西“小汤山”医院启用,记者现场直击首批医务人员入驻,展现强大的医疗力量,注入抗疫强心针;记者深入湖北来邕返邕人员集中隔离点进行探访,全景展现居住环境、管理服务、每日饮食等,打造定心丸。
然而,疫情的影响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为配合疫情防控,报纸复刊时间不断延后。停报不能停新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早报化冲击为转机,主动拥抱变革,顺势而为,运用智能化手段加速打造融媒体新阵地。
于是,我们的记者开启了“三头六臂”模式:出镜直播,带公众直击广西援鄂医疗队出征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推出“文卉的Vlog”系列产品,指导公众疫情期间的各种注意事项……此外,还有更多的信息跳出报纸载体,以H5、长图、动漫、视频海报等融媒体形式呈现,得到了读者以“刷屏”“10万+”等方式的热烈回应。
如今,我们深深感到,重构新闻采访、传播生态迫在眉睫。今年恰逢早报创刊25周年,在25岁青春的年纪重新出发。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早报的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突发新闻,更要“快准狠”
□陆旺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当下媒体变革的时代,记者抢突发新闻、转型亦是如此,必须做到“快”“准”“狠”。
今年9月10日下午6时许,乐业县一在建隧道塌方并造成9名工人被困。监控到这条新闻线索后,早报人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团队协作,南国早报客户端率先刊发报道。不久,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推发有关报道。报道以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刊发,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每一份完整报道的背后,都有记者奔跑的姿势,忙碌的身影。
事发当晚,原本计划休息的我,接到通知要去现场进行视频直播报道后,稍作收拾,立刻出发。
与此同时,早报领导组建起直播报道小组群,对报道工作进行指导,早报客户端也立即开通直播页面。深夜从南宁出发到乐业,车上的四个人一直没睡,讨论如何分工报道,搜集最新情况,与客户端小编滚动播报最新进展。
随行司机在车上开玩笑地说:“你们真拼,对自己真狠……”我们相视一笑,又各自忙碌起来。
次日凌晨,我们到达事故现场。当时天色还没亮,我们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媒体,并拿到了更多一手信息。也正是因为“快”,在此次报道中,早报率先发布现场航拍视频并视频直播实时现场情况,并率先采访到被困者家属及救援人员。早报客户端直播新闻专题报道的浏览量达到了251.4万。
这只是南国早报记者转型的一个缩影。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不止于纸。纸媒记者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上,如今除了能写外,还要善于监控网络线索、能出镜、会拍视频、会直播……这样报道才能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
老编变小编,痛并快乐着
□黄灼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在那段特殊时期,早报“放假不休假、停刊不停端,新闻不打烊”。24小时不间断推送新闻的客户端,争分夺秒地送出权威信息;官方微信公众号也一日十推,点击量爆发式上涨。
报纸停刊了,“老编”也得向“小编”转型。我入职早报17年,一直在传统媒体编辑岗位上摸爬滚打,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老编。每当看到那群活泼可爱的新媒体小编,讲得了段子卖得了萌,会设计懂运营,做起直播冲劲十足,想到自己也要成为“小编”,内心既期待又忐忑。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这种困难,首先来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操作方法如音视频剪辑等倒是其次。
过去,我们把看报纸的人称为读者,听广播的人为听众,看电视的人为观众,统称受众。我授你受,一个“受”字就暴露出老编们的思维软胁,还有那股莫名的优越感。新媒体小编却把传播对象称为用户。不同在哪?你首先得有用,人家才会用你!受众变用户,学会如何为他们精准服务,是老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们常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在传承经验的时代,老编老记们和老教授、老医生一样,越老越值钱。十几年纸媒编辑的工作经验,对稿件的修改、对版面的编排美化,是我的优势。但作为小编,要研究用户的喜好、心态、阅读习惯甚至是作息时间,想方设法吸引他们阅读我们生产的内容。光是拟标题,在切入角度、表达方式上,都和纸媒有很大区别。记得刚接触新媒体工作时,每次听到领导喊“速更!”“标题做得接地气点!”我都会紧张得冒汗。
好在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慢慢适应了新岗位的节奏。小编的工作虽比较累,但乐趣也不少,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从“纸”到“智”,早报在奋力转型,作为早报人,当然不能拖后腿。加油,黄小编!
奔涌的时代里,文字依然有光
□覃江宜
报纸是我在少年时代一个人享用街边美食时的“老友”,随手可得的报纸往台面上一放,就是最好的佐餐之一。如今,陪伴现代人在快餐店里进食的是手机,时间和食物一起被切碎,社交媒体填补了那些零散时间。
从报纸到手机,时间越来越难以把握。过去一张报纸看完,你可以长吁短叹地继续把一碗面吃完;现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见底,移动终端的新闻还在源源不断地送达,朋友圈里的情绪还在发酵,即时跟进成为了奢望,更别说静下心来思考。
世界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从博客到微博,从公众号到朋友圈,再从优酷到抖音,数据和算法控制了生活,需要行走在时代前沿的媒体人,难免也会被瞬息万变的世界挟裹,与焦虑同行。
在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浪潮中,明星向下,网红向上,大众集体发声,于是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职业。知识结构历经着坍塌和重建,关于资讯生产的方法,信息传播的逻辑,以及受众心理的转变——这几乎是一个重生的过程,从平面报纸到网络平台,到移动客户端,过去躲在纸张后面的记者们开始学着出镜,更新自己的语境。在南国早报App里,你可以找到所有记者,亲自与他们对话,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诚心诚意地问了,我们也会大大方方地告诉你,一个个新闻背后的故事。
不止于纸,意味着文字被重新赋形。南国早报具备了更多可能,比如会是你问我答的“知乎”,比如美食达人、地产专家坐镇的“大众点评”,未来可能还是“爱奇艺”,编辑记者们一起出演,讲述广西版的“编辑部故事”。
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离受众更近一点,而不管形态如何,初心一直在这里:发现真相,传递事实,记录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观众们也许离现场更近,自媒体们也许发声速度更快,传播已经没有壁垒。但作为专业媒体人,我们秉承一颗敬畏心,尊重自己手中的笔,还原事实真相,同时表达有深度的观点、够专业的见地。我们也始终相信,越是众声喧哗,越是信息过剩,人们越是需要真知灼见。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蒋文跃)9月29日,百色市乐业县委宣传部通报称,乐业大道隧道塌方事故已完成对塌方体影响段的加固和初期支...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