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融合潮出范 民族体育正青春

南国早报 2021-04-16 13:55 大字

4月15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2021年“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上表演武术。 板鞋竞速 打陀螺 花式毽球 接绣球

壮乡文化“潮”起来体育篇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文

邹财麟/图

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也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显身手的高光时刻。

从依山傍水的乡间,到风起云涌的赛场,再到润物无声的校园,不难发现民族体育正在以多样的姿态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以生动活泼的艺术体验重新唤醒文化认同。那些扎根传统的项目同样与时俱进,在年轻人中引起更多回响,过去与现在的链接从未如此清晰。

1

从冷门到热门,大学校园好戏上演

4月9日下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田径场里人声鼎沸,绣球在天上飞,龙狮在地上跳,三人板鞋来去如风,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在加紧演练。学生们知道自己几天后将出现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主会场,以最纯正的“民族风”烘托壮乡的节日氛围,所以人人都带着一种使命感,排练紧张而又不失欢乐。

该校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基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在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真正的时尚运动,超过80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人至少要选修四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广西体专实训和竞赛管理中心主任张忠骄傲地说,不管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表演任务,还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任务,对于他们学校来说都并非难事,因为“人员充足,召之即来”,每次组队报名都很踊跃,多的是身怀绝技的“好儿郎”。

张忠有30年的教学经验,近年来致力于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那些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年轻一代手中焕然一新,并在全国最高水平的竞技赛场得到检验:2011年的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代表团与领奖台无缘;2012年,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招收广西第一批少数民族体育专业,随着民族体育开始在区内多个高校落地生根,广西在2015年第10届全国民运会拿到4个一等奖;2019年全国民运会,以大学生担纲主力的广西代表团取得62枚奖牌,其中包括一等奖10个,是广西代表团自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南宁举办)以来的最佳表现。

站在田径场边,张忠看着学生们穿上民族服装,分成不同项目的阵营进行练习,像一个将军在检阅三军。“在得到各方重视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了年轻化,在竞技赛场又充分发挥了广西人‘小快灵’的特点,以越来越出色的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张忠说,这个循环是正向的,有内涵有氛围的少数民族运动正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圈粉”。

2

从小众到大众,青少年有了新“玩伴”

随着融合传统文化和时尚风向的“国潮”兴起,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也能够凭借独特内涵,找到与时下年轻人的心灵契合。

来自平果的壮族姑娘潘春汝,目前是广西为数不多的几支大学生女子舞龙队成员之一。潘春汝自幼喜欢体育运动,篮球、羽毛球和气排球都得心应手,却一直无缘亲近民族传统体育,直到在大学校园里被琳琅满目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俘获”。她最喜欢的是珍珠球和抛绣球,最终加入了女子舞龙队,练习不到一个月就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民族体育竞技)有游戏的乐趣,也有比赛的紧张刺激,更考验团队协作和配合默契。”潘春汝说,穿上民族服装,走进传统民俗,更能触摸到一个古老族群的脉动。

借着“壮族三月三”等节庆的机会,少数民族体育渐渐走向大众,在多个层面激荡起回声。从四川来广西求学的汉族姑娘钟佳玲回忆说,自己是在2019年的“壮族三月三”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这是她在家乡未曾见过的民俗盛典,背篓球、高杆绣球等表演让这个她曾在第五届中国-东盟武术节上获奖的“武林高手”也大开眼界,于是很快从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同时也是川桂两地之间的民俗文化传播者。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年轻人开始主动拥抱传统。在广西体专舞狮队队长、玉林仔苏君浩看来,如今的民族体育已经属于年轻人,“少年时我也曾对家乡传统的龙狮表演不感兴趣,认为那是长辈们的活动,可是当身边的同龄人都参与进去,从抵触到了解,从了解到热爱,我也成了其中的一份子”。

民族体育项目真的变“潮”了。连日来,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等多所小学,孩子们换上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以竹竿舞、抛绣球、三人板鞋竞技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迎接“壮族三月三”。从2006年起,抛绣球、板鞋舞、壮拳等民族体育项目已经被纳入南宁市体育中考。在南宁市沛鸿中学等学校,民族体育教育全覆盖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显而易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变成少年们的“玩伴”,而不再是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的“远房亲戚”。

3

从表演到竞技,民族体育绽放光彩

扎根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与时俱进,旧与新的转变之中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是他们为民族体育抖落了一身泥泞,换上新衣与当下的年轻人携手同行。

72岁的黄自贤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早的“推手”。上个世纪7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委工作的黄自贤常年下乡考察。三江抢花炮、靖西抛绣球、马山打榔、花山壮拳……壮乡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打动了那个年轻人,他和少数民族体育一辈子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1982年,黄自贤担任首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裁判长。当时39个项目全部都是表演项目,黄自贤由此开始思考:这些原生态的表演要如何转化成竞技。体育工作者们相信,只有打造出现代体育赛事需要的观赏性,民族体育才能走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花炮打响了“第一炮”。1982年,“抢花炮”作为表演项目登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黄自贤带头制定了花炮的比赛规则。四年后,抢花炮正式成为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广西队当仁不让地夺得首届冠军。

紧随花炮走向全国的是三人板鞋,新千年前后,黄自贤开始研究这个项目的竞技规程,在南宁开办了全国板鞋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带动了云贵粤湘等周边省份的体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普及,三人板鞋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民运会上跻身正式比赛项目。

让黄自贤感到自豪的是,广西的民族体育走向全国,人们记住了抢花炮最初的模样,那是壮乡节庆时的仪式;板鞋则可追溯到明代,那是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练兵的方式。走出去的同时,传统民族体育也获得了新生:原先的花炮太小,直径5厘米的花炮,抢夺容易弄伤手指,现场观众和电视镜头都看不到“真容”;黄自贤对原规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新花炮被确定为直径12厘米、海绵填充的“圆饼”,比赛像是篮球与橄榄球的“嫁接”,对于进攻时间和身体接触都有严格限制。

“最初很多人会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多年的传统要改,民族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保持原汁原味。”黄自贤说:“很快大家都想通了,没有一成不变的体育项目,民族体育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遵循的原则无非是:保证公平竞赛,保护运动员健康,提高运动观赏性。只有这样,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才能历久弥新,更好地普及和推广。”

4

从过去到未来,传统体育大有可为

与黄自贤不谋而合,湖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卢兵同样认为,要让传统体育项目更具生命力,在挖掘整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时,必须要兼顾技巧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最直接的办法是依据其项目特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统一的比赛规则,在竞赛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卢兵说,有了完整的学习制度及竞赛制度,就会催生出完备的运动训练制度,这是体育运动提高发展的一个较完整的链条。

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广西方面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多管齐下。记者从自治区体育局获悉,为做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近年来广西先后出台了《创建国家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工作方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启动民族体育传承人、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特色之乡等12项重点工作,整理开发了305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年我区将力争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体系,建成3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可以预见的是,在保留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不断丰富表现形式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也可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卢意文在前不久的民族体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未来几年广西将重点打造花炮、珍珠球、板鞋竞速、龙舟等民族体育的竞技化和市场化发展,同时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机关、进街道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的“五进”活动,进一步拓展它的生长空间和群众基础。

从这个角度出发,从悠长岁月中走来的传统民族体育依然年轻,依然朝气蓬勃,属于它的“好日子”和“大场面”还在后头。

新闻推荐

中越联合保护有成效 这种濒危物种量渐增

东黑冠长臂猿黄嵩和摄动物保护广西在行动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张文卉通讯员李兴康)3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

靖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靖西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