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科 做藏香般氤氲的人
■萍措卓玛
青稞地里的西瓜
三木科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农牧结合的县城里一个平凡且幸福的家庭,和如今城镇化、现代化的县城不同,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县城是散落的传统民居,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永远包容着人们的草原。
三木科家里有四兄妹,父亲担任公职,母亲除了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外,时常要上山挖贝母。成长过程中,跟他关系最亲昵的是他的外婆,她性格坚毅刚烈、敢爱敢恨。她也很爱美,不舍得吃的酥油都会省下来涂在脸上。外婆年轻时主导着全家从康区搬迁到了阿坝县。小时候,三木科时常听外婆讲起过去,她用积攒许久的银元买下县城一块地,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也有了这一家人的故事。
外婆有着与女性外表冲突的极为分明硬朗的五官、高大挺拔的身材,县城里的人都知道,她的手比男人的手还大。三木科对外婆又爱又怕,她的训斥和她的爱一样,充满了爆发力和生命力。
长大、离家、远行,许多年过去了,三木科回忆童年时最清晰的画面,是那些漫长的周末,外婆带着他和姐姐去轮流放牧、割青稞的日子。每每到了割青稞的时节,他和姐姐都会为了争着表现格外勤快,一上一下地背着沉甸甸的青稞拿去房顶晒,和沐浴着阳光的青稞一样,暴露在高原午后灼热阳光里的他们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那时西瓜还很稀有,外婆就会说,要买个西瓜给我的两个宝贝吃,甜蜜的西瓜、谷物的香味、屋顶的鸟叫、外婆看着他们吃西瓜,满脸都是宠溺的表情,直到现在仍然让三木科难以忘怀。
外婆的疼爱往往都很沉默,那时三木科很喜欢吃县城一家饭馆的牛肉面片,外婆自己舍不得吃,就让他在餐厅吃,自己则在餐厅外的巷子里看着他。这样勤劳节俭的外婆,在她年轻时艰苦的年代,撑起了三木科一家。
90多岁时,外婆对这个世界仍然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和求知欲,即使不会汉语,她也爱上了看电视,尤其是西游记。外婆会让孩子们给她翻译一些令她感到疑惑的段落,但交流的时候,三木科总是很惊奇地发现,她已经对剧情产生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出道后,三木科偶尔会上电视,外婆也会开心地打电话说:“我看到了你。”每年三木科只能回家两三次,每次回家他都会坐在外婆身边,听她讲近闻、讲过去的故事,其实在她的世界观里,可能对三木科的职业生涯并不悉知,但看到他充满活力、自由自在的样子,她感到非常快乐,这就够了。
充满欢笑和爱意的家庭氛围、迎面而来河谷的风、放牧回家时暖黄色的夕阳、母亲烧茶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外婆收音机里总放着的格萨尔王,这些都成为了三木科人格的一部分,即使离家在外,那些温度和记忆,都能给他带来太多的慰藉。
藏香藏香
人们走上音乐道路的初衷都不相同,对一些人而言,是职业趋向的艰苦奋斗。但对三木科而言,真的是那种新闻报道里说烂了的“从小爱唱歌跳舞”。小时候家里经常有牧区的亲戚来做客,在停电的夜晚,大家在烛光闪烁的屋子里聊天,小三木科都会兴奋地冲到前面,给大家唱歌跳舞来助兴。第一次登“台”是小学二年级,三木科还记得他唱的是《春天在哪里》。
小学时,多数男生都喜欢踢球,三木科就喜欢各种才艺表演,那时的他和同龄人相比要柔弱一些。一个小男孩从校园到家里,总是自我陶醉地唱着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当《藏香》出品并在当时传唱藏族地区后,他们家的邻居开玩笑说道:“幸好你闯出了名堂,当时你总是在家里放音乐唱歌,我真是被烦死了。”
高中时,父母决定送三木科到成都读书,那时在成都上学的藏族孩子很少,家里对他一直很支持,父母觉得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做喜欢的事情,外婆经常逗他,说他是“用金子做的”。2001年,三木科考上了西南民大音乐舞蹈专业,也是学校首个少数民族艺术本科生。
上大学后,因为当时学校还在建校当中,三木科一批人被送到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代培了两年,师从当时国内最好的舞蹈老师,算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现代舞的学生。现代舞是一种很具包容性的艺术形式,提倡在概念和意识上的表达,关于如何了解自己、开发内在属性,产生与艺术的链接。这段时间对于三木科自我意识的开发,起到了重要影响。在校期间,他也积极参加了很多艺术赛事,这段时间也给了他之后出品专辑的信心。
04年,三木科发行了首张专辑《藏香》,专辑里每首歌的曲风设定、歌词创作、MV拍摄,都是他自己去挖掘的。现在回过头看,会觉得是不太专业的作品,却也是至今为止多张专辑中最受关注的一张。
三木科认为,当时能够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并不是因为他唱得有多好,而是大家能够在他的歌声里,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一个意气风发、元气满满的年轻人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和享受,这种热爱充满了感染力。而现在再唱《藏香》,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感觉。
专辑推出后,三木科对自己的认知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而已。但04年,正好是平安夜夜晚,成都寒冷的冬夜里只有稀稀疏疏的行人,他一个人经过武侯祠,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一张海报张贴在武侯祠音像店的门口。虽然照片不是很大,但突然就有一种直接暴露在了世人面前的感觉,之后所有和成名相关的感受,都没有那一刻给他的冲击力强。那一年,行走在藏地,满大街都在播放《藏香》,这样一个初生牛犊之作,竟榜列了当时西南地区销售榜第一。
毕业后,三木科得到机会留校任教,但他对这个选择一直犹豫不决,恰好当时学校里有央视的一档节目拍摄,负责筛选的编导听到三木科的歌后,推荐了他直接参加,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出发去了北京,这个节目就是当时收视率极高的《星光大道》,他参加大赛并获得了年度第五名及年度最具人气奖。
三木科回顾自己的职业道路,很多方向似乎都是充满巧合地发生,没有刻意规划安排,但或许,早已经被命运安排了吧。
从那时起,三木科在北京断断续续生活了五年,但一直没有做职业歌手。音乐,对他而言是非常自我的创作,选择职业化,意味是团队操作、市场趋向,直到现在,他所有发行的专辑都是自己筹备的,就这么任性地坚持着。
三木科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也是一种生活。2017年筹备、2018年发布的《半空之境》 ,和台湾金马奖最佳音乐人曾檐老师合作,是他至今投入最大、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张专辑。《半空之境》偏向哲理性的人性探索,“真正做艺术,不是强势地表达,而是温暖地给予。”三木科的老师的这句话让他难忘。这两年,他的风格比较多样化,最近三木科正在创作一首比较偏舞曲化的音乐,不会在意应不应该,只要把当下的状态表现出来就好。
藏源自然香养人间
小时候,在佛堂里藏香烟气缭绕,三木科曾熬夜等夜深人静的时候从佛堂门缝里偷看,他一度相信在人们都睡觉后,佛像会幻化为神仙满天飞。“藏香,藏香,你给我多少美好的想象”,这句歌词的来源也是这种情结。
长大后,又是因为《藏香》成为三木科的成名作,如果看歌手和他的成名作的话,会经常发现这能一定程度代表他的个人特质。因此,他和藏香也是结缘了。
因为一直唱《藏香》,无意间脑海里会延伸出一些画面、一些情节,于是有意将其拍成电影故事,经过漫长的和团队沟通、打磨剧本的过程,最后确定的是关于一个藏香世家两代人之间传承的故事,既是家庭温馨的故事,也是匠心工艺的魅力。
为了这部电影的筹备,三木科来到西藏,探访这里的藏香工艺、拜访了无数藏香师,对采药、制药、藏香世家的家风家训都有了充分的认知。
传统藏香制作的工艺,不仅是人和人的关系,更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去采访时,有位藏香师提到,他做了15年藏香,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能向大自然学习的事物有太多。他每次为了藏香原料采花,如果有五朵花,他只会采其中的三个花瓣。藏香,一切都来源于自然,最终化为香气,养韵世间。
随着电影的推进,三木科也有了做藏香品牌的意愿,藏香文化的分享、实体产品、音乐,都是传播藏文化的载体。于是有了曼桑品牌,西藏藏香玲琅满目,他希望以曼桑能养护身心,曼为药香,桑在他的理解里身心还原,养生、养心。
现在西藏藏香也受现代化影响,多数都是机器制作,比如三木科的这一批藏香,通过藏香师按照传统仪轨和工艺制作,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机器一个下午就做好了。曼桑合作的老师、配方和原材料都很专业,次旦多吉老师来自藏药世家,和老师结缘后,他也觉得应该还原藏香最好的品质。在工艺上,这批香都是手工香,藏香师是三木科认识了两年多的次仁,内心沉静,做事细致,也是从小跟着父亲做藏香。
三木科在生活里一直保持着燃香的习惯,也希望能够成为藏香般,朴素地供养万物于无痕。通过曼桑,希望人们能够共同沉浸着祖先留下的气味,建立起彼此间最真挚的连通。敬畏自然,三木科说:“愿每个逐梦远方的人,无论分得多远,都能清晰知晓我们的来路,明了我们的归途。”
藏香,打开了一扇天堂的小窗。
新闻推荐
本报讯(州林草局记者夏姆)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森林草原防灭火”主题教育活动通知》文件精...
阿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阿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