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英和刀郎之争说起……
其实,这个标题是有问题的,因为我根本就不确定那英和刀郎之间有没有“争"过,倒是网上有很多刀郎的粉丝因为那英曾经的点评为他鸣不平,然后那英的粉丝和刀郎的粉丝就杠起来了。所以,准确来讲,应该是那英和刀郎的粉丝之争。很长时间以来,他们之间你来我往就没有消停过。
据网上信息,2010年在“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的评审会上,作为评委会主席的那英,反对刀郎入选“十年影响力歌手",她的理由是“刀郎的歌曲不具有音乐性,不具有审美能力",尤其是那句“在KTV里点刀郎的歌的人都是农民",一下子惹恼了众多吃瓜观众和刀郎的粉丝。
首先,我想说的是,建议不要和选秀评委对歌手的点评较真,因为那些点评即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实际上却也未必专业,就像高某松经常在选秀节目中点评歌手时习惯整一大堆声乐专业术语,把看客们弄得一愣一愣的,诸如“咬字吐词"“声音是否到位"之类,还有更玄乎的就是什么“音乐性"“艺术性"“感染力"“感情投入"等。我曾想,那些评委们整那么多让多数人倒懂不懂还不好意思说不懂的术语,也许就是为了强化自己存在感,表现自己多专业,顺便给节目热热场(好像很多行业的专家都是这么干的)。曾经看青歌赛的时候,我多数时候并不是要听歌,也没在意评委们那一堆专业性评语,而是喜欢听余秋雨关于文化和艺术鉴赏的那些掌故的闲聊,感受一些或高深或新颖或陌生的见解,开开自己眼界。从当年网评看,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余秋雨的点评而去的,尽管他根本就不从声乐专业上做点评。至于很多年那一波又一波选秀节目,很多评委关于歌手点评,大多无非装腔作势唬唬观众、撑撑场面。曾经,我担任过电视台“红歌连连唱"“气都少年主持人大赛"等节目网络赛区评审,很多时候要推出谁来,专业性考量只是其中一项指标,此外,社会对选手关注度、观众取向、广告商家需求、节目可看性,甚至选手综合素养以及其言行所形成的导向等等,都会影响结果。所以,你要在某一个点上去较真那不是傻是啥呢?所有的“说辞"都源于内心的取向或目的,所以说了什么有那么重要吗?
然后,我想说一点,在一定层面上,真正要评价一件作品或者一个艺人高低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艺术作品价值的评判有很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结论就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而技巧这个标准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标准,因为技巧只是完成作品的方式,最终的评判还是应该回到作品最终产生的效果本身。比如,一个大厨,厨艺精湛,切菜、拌料、烹制,整个过程每个细节都精彩绝伦,菜刀翻飞、锅铲飞舞,即便他刀工精细,拌料五花八门,煎炒烹炸蒸煮爆烩样样精通,可是如果最后端出来的菜并不能激发你味蕾的快感,以及从味蕾传递到身心的愉悦,你能给这个厨师和他的这个菜品点赞吗?网上那些争论,从那英对刀郎的评价是否公允开始,发展到争论那英和刀郎谁更厉害,那确实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对我来说,既喜欢听那英的《默》《只要有你》《雾里看花》,也喜欢听刀郎的《西海情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孤独的牧羊人》。也许在某个时候喜欢沉醉于那英细腻轻柔的低吟,也许在某个时候更喜欢融入刀郎那粗犷奔放的苍凉。所以,我是没那个水平给他俩分出个高下优劣的。列位看官,你觉得,是法国大餐好吃,还是满汉全席好吃呢?
刀郎的歌一夜之间响遍大江南北是有其特定背景的。进入新世纪二十多年让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国家和社会前进方向更加明晰,步伐更加坚定,整个社会真的可以称作热火朝天奔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对娱乐文化产生了新需求。处于整个社会发展大潮之中的音乐圈,也正酝酿着一场场娱乐化盛宴,而这场盛宴的到来需要渐渐形成一个新的隐形规则,恰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圈外的规则之外的名叫“刀郎"的突然爆红,对这群构建规则的人形成强大压力和冲击,而那英仅仅只是想要强力维护那个规则的代言人而已。刀郎的爆红本身并不是一个偶然,进入千禧年之后,各个领域都在点点滴滴的汇聚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觉醒而勤劳的中国人都不辞劳苦不畏艰辛地为希望和梦想奋斗着,这其中当然也积累着人们在拼搏中的各种细节化、生活化、情绪化的千差万别的酸甜苦辣,这些复杂的感受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需要一个口子来喷发,当那些小众的莺莺燕燕无力表达这种感受的时候,刀郎的作品和很多人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所以,那个时候,即便没有“刀郎",也会有“剑郎"爆红,你挡都挡不住。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这些歌曲无一不承载着某个年代大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的情感诉求,给很多人烙下了深刻记忆。
所以,包容并理解,才是对刀郎最客观的态度。何况,即便是你不包容、不理解,甚至不认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那么多的人偏要喜欢刀郎,以及他的歌,谁又挡得住呢?
新闻推荐
不靠颜值靠演技,蛰伏多年大爆发 大器晚成的大叔们开启霸屏模式
最近两年,影视圈的风向似乎变了:电视台播出的剧集逐渐放弃让流量艺人当主角,进而大量起用实力派演员担纲主演。一拨近年凭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