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城建经验④电影旅游路线开发与服务的深度规划
【编者按】
作为两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大都会,纽约与上海有太多相似之处。同为历史及现实中的移民城市;同是中美两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金融之都。自二十世纪初起,纽约的城市公共空间及景观无论从体量和品质上都名列世界前列。
虽然与上海相比,纽约在许多城市发展的硬件上已经开始呈现出老旧甚至落后趋势。但作为一座繁荣了百年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纽约在城市规划的软实力上,即政策法规,人文导向,人才扶植,及前瞻性上,都有可借鉴之处。我们在“纽约城建经验”的系列报告中,对纽约的地铁建设、城市绿道建设、电影城市空间建设及电影旅游空间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纽约的“电影城市”品牌效应在经济领域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映。不仅孵化了纽约市高度专业化的精密电影拍摄设备产业,还培育了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建设、专业制景、服装、化妆、演员经纪等细分领域的服务性行业,引发了信贷额度和税收减免等金融领域的服务细分,还促进了纽约市各高校电影及相关专业的设置。
毋庸置疑,“电影城市”建设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对纽约市促进巨大。在众多受到反哺的行业中,旅游业受惠最多。而电影业与旅游业的联姻也可谓是纽约市经济发展中颇具创意的新亮点。
纽约作为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城市,无论文化、餐饮、购物还是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不胜枚举。而电影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举措对旅游业又加强了正向刺激。仅以翠贝卡电影节为例,它的出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整合作用,极大地刺激和提振了纽约的旅游业。
据2011年翠贝卡公司公布数据表明,翠贝卡电影节开办十年间共计吸引观众达三百七十万人,以每人消费二百美元计,为纽约市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七亿四千余万,而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无法计算。翠贝卡因此成为提振纽约经济的重要文化力量。可见,通过电影节这一文化艺术事件,不仅使现存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合力,而且开发出具有品牌性独特的旅游文化。
城市电影旅游路线的开发
由电影引发的城市旅游消费有着多种形式。最直接的便是拓展旅游路线,开辟诸如以电影“朝圣”为主干的旅游路线。纽约借其电影产业的历史优势,雄厚的经济综合实力, 及政府的支持,建设了一套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和相关服务管理系统。在将电影与其城市品牌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刺激当地相关文娱及旅游产业的多向联动发展。比如纽约官方旅游推广机构NYC & Company积极与电影公司合作,共同推出的电影旅游项目。在2008年借《蜘蛛侠3》上映,NYC & Company与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合作,顺势推出与该电影有关的纽约城市景观推广周,其中包括超过130项在洛克菲勒中心、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时代广场等热门景点举行的主题活动。
除了这些热门景点,该项目还将电影旅游路线推广到一些非常规旅游城区。其中包括将蜘蛛侠在皇后区的住址和其他一些与这个虚拟人物形象有关的地点。尽管蜘蛛侠的住址是虚构的,但NYC & Company还是根据故事背景,借着电影上映之势向海内外游客(尤其是蜘蛛侠迷们)推介了皇后区的街道特色,从而将以曼哈顿为主要旅游空间的城市景观路线拓展到了纽约的其他城区。像这类借电影宣传来推广城市景观的活动,在近年来都会定期举办。2017年NYC & Company更是借着《大娱乐家》这部歌舞片,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合作,推出了长达四个月之久的“精彩纽约”宣传攻势,组织了一系列以影迷为对象的活动,其中包括快闪演出、主题假日展、音乐会,以及灯光秀等。并利用各大社交媒体,鼓励人们参与到体验电影城市的活动中来,并进一步建构纽约电影城市的品牌。
毋庸置疑,电影(尤其是那些针对全球市场的大片)已经成为纽约规划其城市旅游项目的重要资源。在与影视公司合作的过程中,NYC & Company实时预测并参与开发一部电影可能衍生出的旅游消费潜力。而这由官方旅游机构牵头,影视公司相佐,借电影的魅力将真实甚或虚构的纽约城市景观转换为旅游景观的做法,不仅使得电影产业得以拓展其经济外延,开发构建出城市景观的流行文化内涵,也让当地商业及旅游业在此合作过程中得利。
电影旅游路线和服务设施的拓展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大都市之一,纽约的人口组成复杂,居住条件各异。以号称美国经济文化中心的曼哈顿为例,其区域构造既有位于中央公园附近的富裕街区,也有像哈莱姆和西村等相对贫困的社区。然而正是这些多元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景象,给纽约的城市风貌带来了多样性。尽管有些街道存在着高犯罪率和贫民窟化的倾向,但自1990年代以来,纽约便尝试对这些地区进行士绅化改造。其中一项主要措施便是在尽力保留这些地区独特风貌的同时,将电影景观纳入到城市改造中来,通过银幕来重建该城区特有的人文气息。
据纽约媒体和娱乐市长办公室(The Mayor”s Office of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下文简称MOME)官员朱莉·梅宁介绍,在纽约的城区改造过程中,不少相对贫困的城区都希望当地商家(如小吃店、露天市场、咖啡馆等)能够从电影拍摄过程中获得实际经济利益。为此纽约特地在这些城区向电影勘景队提供当地导游,帮助摄制组深入了解各区的地貌及人文风景,以便取景。不仅如此,这些城区还设立直接针对电影产业的人才培养项目及税收优惠,以吸引电影制作及基建机构在当地落户,进而潜移默化地鼓励电影制作公司在其基地附近的街道社区取景。通过这种模式,MOME正逐步将这些地区的多元城市风貌转换成独特的电影景观,再进而转换为电影旅游空间。
与此同时,MOME和NYC & Company还通过各类媒体向游客提供与电影有关的参考信息及旅游线路,来鼓励游客探访。比如NYC & Company在其官网的会员产品目录中提供诸如“现场旅游”等专门从事电影线路的公司信息和链接方式。NYC & Company制作的官方出版物中,与电影有关的各类信息被详细收录在专门针对游客的《纽约市官方旅游指南》以及专门针对当地企业的《纽约市旅游规划》中。
这些出版物不仅可以从NYC & Company的官网上免费下载,还同时被分发到机场、游客中心、酒店等场所,以方便游客取用。MOME的官网同样提供了大量与电影有关的信息,包括在纽约各城区内正在拍摄的电影项目、在纽约举行的电影节及户外电影放映活动信息,以及介绍电影城市景观和现场取景故事的“纽约制造”步行路线播客下载链接等。可见纽约在制作与发布城市旅游信息的同时,时刻考虑着电影文化因素所能带来的经济附加值。
电影旅游空间的规划、问题及应对措施
纽约在拓展电影旅游空间的同时,并未忽略当地所能承载的负荷量和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问题。例如,吸引游客集中到访某电影旅游景点,由此可能会产生短时间内因供需不平衡而造成物价上涨,城市交通运营压力等各种问题。对此纽约的做法是化被动为主动,在拓展电影旅游空间的同时,十分注重规划的作用。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些针对热门影片的旅游活动,极少是等到影片热映后才临时策划的。相反NYC & Company往往在影片还在制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和电影公司的宣发部门共同策划相关事宜。而这不仅需要政府旅游部门与电影产业紧密配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求相关机构在拓展城市电影景观空间时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针对当地企业的《纽约市旅游规划》,也旨在帮助当地企业预测可能出现的人流并及时调整货源配给等问题。
此外,由MEMO发起的“纽约制作”制作助理培训项目中包含有公关危机处理的内容。苏·比顿指出,许多参与电影旅游的游客希望通过到访拍摄地来体验一下电影场景中的情形,或通过游览来了解更多的电影制作过程、电影历史或名人故事。而这些都有可能引发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需求冲突。比如游客可能想要对景点深入了解,从而产生对某座建筑物内部的窥探欲望。倘或该建筑恰好是民宅,不免会有居民因想保护其生活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产生厌烦游客的“窥探”行为的情绪。可见游客和居民的需求并不完全兼容。而在“纽约制作”制作助理培训项目的内容中,十分重要的一点便是训练学员如何成为当地社区与摄制组及游客之间的桥梁,调解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纽约电影旅游空间开发对上海的启示
纽约在利用电影对城市进行品牌宣传推广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具持续性的运作模式。具体表现为:1.在城区改造或建设的时候,计划性地利用优惠政策和基建设施鼓励影视制作单位入驻,借此鼓励摄制组在当地取景,并逐渐将当地取景地开采为新地标或城市文化景观;2.通过相关旅游机构主动挖掘电影文本中的城市关联性,拓展城市景观与电影文本产生良性互动;3.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独特的电影旅游路线并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同时在改造旧区的同时,摒弃以市中心景点为主的单一模版,尽量保留各城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社会风貌多样性,并将之纳入到新的电影景观开发中来。以逐渐渗透的方式,让电影文化在各区得以积累沉淀,并逐步实现将游客及旅游景点由市中心扩散至边缘城区的分流。
上海在开发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如在愚园路、新闸路等一些影人故居相对集中的小区竖起相关说明的介绍牌或历史名人墙等。然而这些做法还处于相对零散的状况,显然,对上海的电影“遗迹”以及重要的景点还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旅游管理部门也可以和电影制作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深度挖掘上海的电影文化内涵,联合城市形象宣传部门,让电影传播与城市文化符号融为一体,将上海的电影城市形象和相关电影景观推广至全球。
(作者蔡佳颖博士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纽约和上海城市文学文化比较研究。冯琳博士系英国莱斯特大学电影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及跨国电影文化、电影城市、明星研究以及类型电影研究。本文系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第四批项目——“世界主要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政策与举措”专项课题研究成果。本文刊发时略去了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
新闻推荐
金永淼闲暇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那首《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想起那个被誉为20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海子,虽然他已离开尘世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