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回应质疑: 冒险也要创新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创造了收视高峰,唤起全世界华人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热情和敬意,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纪录片超级IP。此后,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吃货们的心。
今年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片频道同时开播,重新聚集了吃货的目光。《舌尖3》同样延续了高话题性、高收视率,2月19日至21日播出的前三集平均收视率1.7%,收视比肩同期最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在围绕第三季热播的话题中,有不少声音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熟悉的配方,却不再是相同的味道”。那么,《舌尖3》“换口味”的背后,有哪些隐情呢?
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导演组一开始追求的就是“相同的味道”,那大可模仿第一季来制作,这无疑是最简单省力的办法,风险也是最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知创新是冒险,导演组还是决定冒险一搏。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全国仅有40到50档美食栏目,而现在,有大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在荧屏活跃着,还有“寻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的美食纪录片。简言之,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观众的期待和反馈都已不同,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
该季总导演刘鸿彦认为,时代在变,每个人生活在其中,尤其是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工作者,时代的脉搏和气息一定要把握住。所以,这一季在创作前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寻找定位的过程。
最终,基于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现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学术研讨,对中国菜肴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例如,对于韩国泡菜入选世界六大非遗美食,很多网友觉得愤愤不平,因为据考证,中国制作泡菜的工艺历史悠久,《诗经》就曾记载“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意思是疆场的瓜菜类经过腌制之后,献给皇帝食用。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旁多,有89个国家级的非遗美食,但没有一个世界级的非遗美食,成为一大遗憾。而《舌尖3》创作团队曾为一个白菜到扬州去了四五趟,还找到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史、蔬菜史的专家,辗转多地查资料,花费大量心血,只为搞清“白菜从北方到南方是怎么演变的、中国白菜是怎么传到韩国的”。
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根和魂。第三季不仅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也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
美食本身是创新的,艺术的表达更是创新的,这种创新势必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
新闻推荐
《经典咏流传》春节刷爆朋友圈《苔》《明日歌》成“狗年神曲”诗词歌赋本一家还记得那些年唱过的诗吗?
谭维维演唱《墨梅》王俊凯演唱“洗脑神曲”《明日歌》拯救拖延症,王力宏饶舌版《三字经》成另类育儿佳作,支教老师梁俊带着大山里的孩子演唱《苔》催人泪下……继去年春节打造《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