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路上的守望者
□金兵建
我与资阳资深媒体人李学钦是高中同学。从少年时代开始,李学钦就一直对媒体有种特别的执着,校广播站特约记者是他第一个媒体人身份。虽然当时的我们对“媒体”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李学钦却因为家庭的缘故,将“媒体”意识植根于他的理想之中。
我第一次接触神秘的“媒体”,走进布满隔音板的录音棚,也是因为李学钦的缘故。那是参加资阳广播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录制什么内容我已经记忆模糊,唯一能记得的就是那天阳光正好、蝉鸣阵阵,当文字化作声音时,有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妙。
从录音棚出来,李学钦告诉我,这个素材是他采集的,他的梦想就是成为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让这异彩纷呈的世界,在普罗大众面前展现出她本来的模样。
那时还是高中生的我,显然没听懂他的意思,直到后来他真的成了资阳电视台的一员,扛起一台摄像机走遍资阳的大街小巷,穿行于资阳的山水之间,我才明白当时他已为自己树起了一个职业理想。
从新闻记者到少儿节目工作者,再到纪录片编导,李学钦的媒体身份一变再变,作为局外人的我也有幸参与了一些他的节目制作。
这时的李学钦已经在“媒体”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早已从那个仅有一腔热血的少年,变成了资深媒体人,各种镜头语言信手拈来,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扬言”,只要我们的文字能够呈现,他就有办法把冰冷文字变成一帧帧生动的画面。
我提起啤酒杯往他的杯子上一碰,只回了他一句:“我等着!”
这时的我们已经有六年时间没碰过面,彼此偶有联系,但都各忙各的。
后来我们第一次合作是在2012年,李学钦所负责的少儿栏目《男孩女孩》有几期节目组选题接连被毙,于是他找到我兑现“承诺”。我笑了笑,给他写了个略带“穿越”的剧本,当本子送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弹了弹那几张A4纸:“瞧好吧!”
我本着“看戏”的心态等待他的粗剪样片,以李学钦当时手中握着的“资源”,要在儿童节目中呈现“穿越”效果,难度不小,更何况我这么一个外行写的分镜头脚本,粗到堪称简略,我甚至做好了修改文案的准备了。谁知最后的效果非常好,简直异乎寻常,儿童视角的镜头语言拿捏得恰到好处。
由此也拉开了我们后期合作的序幕,从儿童节目到纪录片,李学钦负责策划和撰稿,我依旧是进行简单的场景划分,李学钦则将简单的场景具象化成一个个恰到好处的细节镜头。我能够从影片呈现的效果,看出他作为导演兼摄像其中经历的种种艰难。
当然,所谓的镜头语言,也只是手段,我能从他的镜头中看到他的情怀和对资阳这片土地的热爱。
大型系列纪录片《纪录四川一百双手》之《巧手传艺》,讲述川剧“资阳河”的传承故事,从“资阳河”老艺人的角度,讲述传统戏剧文化的兴衰。李学钦为了呈现纪录片效果,走访了许多“资阳河”的老艺人,力求完整地呈现这些老人们的情怀与热爱,并让这份热爱更多地去感动电视机前的观众。
除了传统故事,李学钦的目光还放在了“小人物”身上,从美甲师到业余足球爱好者,从普通的市民到基层书记……每个人在他的镜头下,都本真还原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资阳的热爱,也浸染了李学钦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当然他本人的“世界观”是润物细无声的,观众能看到的只是镜头里的故事,能感受到的是故事里人物的情感。
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些或平实或深情的镜头背后,还有一双饱含着火热情感的眼睛。这份如火般的热爱,深刻地体现在了李学钦的文字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学钦所讲述的,也是我们的火热的资阳。
过去已去,未来在来!李学钦依然在媒体人的奋斗路上持续前行着。
世界千变万化,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我坚信,梦想路上的守望者李学钦,会在他的奋斗之路上创造出更多精彩。
新闻推荐
中国邮政《壬寅年》特种邮票开机印刷 2022年1月5日正式上市发售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郭春荣)近日,中国邮政《壬寅年》特种邮票印刷开机仪式在京举行,公布了《壬寅年》生肖虎邮票图稿,宣告生...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