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人的风骨(下)
□汪古翔
烈性资阳人
资阳人自古受儒家文化的洗礼,全民总体性格敦厚温良,明孝悌,知廉耻,不善争斗。资阳人同时也接受儒家文化中的修齐治平、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薰染,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讲无原则的中庸,该以一死相搏时则会展示出他们性格中烈性的一面来。
苌弘一生,为维护周王室的统一,顾全大局,力求减少损失,挽回危局,最终落得含冤殉国。剖腹掏肠之时,苌弘沉痛呐喊:“杀身之祸,我并不悲哀,可恨周室不统一!”为纪念苌弘,后世对他血化为玉的故事盛传不衰。“苌弘化碧”成为一个象征正义的成语。王褒死于前往云南给皇上取传说中的金马碧鸡的路上,他工作兢兢业业,算是资阳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出差途中因公殉职的代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利益面前,资阳男儿从不逃避。为抵御外辱,在鸦片战争中,金台乡人谢朝恩挺身而出,在浙江招宝山炮台迎战英军,中炮粉身碎骨,魂归大海。
另一位在外敌面前把资阳人的血性和烈性发挥到极致的则是饶国华师长。面对日寇入侵,饶国华主动请缨上前线,1937年12月1日,于安徽宣城县英勇殉国。死前,饶国华曾斩钉截铁地对士兵们说:“我们要牢记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豪言壮语,气吞山河。
像这样的资阳汉子,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很多,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邓俊,深入国民党内部作卧底的陈昌献,从袍哥舵爷成长为革命烈士的张维丰,等等。为着理想,宁折不弯,用我们资阳方言说,就是“宁砍脑壳不割耳朵的主”。
作为非革命老区的资阳,同时代从南津驿走出曹荻秋、余国祯、洪沛然三位革命家来,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也许是水陆码头的便利交通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接受外界知识并走出去的机会,三个毛根朋友一齐走进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大舞台。当过团四川省委书记的余国祯被国民党枪杀,临死前在给父亲的信中说:“男为革命牺牲,不枉父母生养”。而解放后当过上海市市长的曹荻秋在与“四人帮”集团斗争中,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展示的也是咱资阳人不屈的钢铁脊梁。
而在1902年的资阳大地上掀起一股号称四川义和团起义高潮的资阳清水乡义和团起义则更是有些让史家们意外。受山东、河北义和团起义的影响,清政府地方政权对乡村设棚习武之人心存戒备,加之当年天旱,人心浮动,官方禁止习武,最终导致李冈中、凌天顺、曾洪春等率领的拳民暴动,攻官府,杀洋人,一场持续10个月,从清水、丹山、小院到伍隍、南津、忠义等地,波及大半个资阳的农民起义暴发。以100年后的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事件,当时的起义者们未必有多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说他们意在改天换地坐龙廷,纯属高看。从纯人性的角度讲,其实就是资阳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不服气不怕死的烈性和血气在上涌,在冲动,以销块垒,出口恶气。而历史恰恰是由人民书写的。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烈酒般的阳刚血液继续在资阳男儿中传承,流淌。在后来的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战争等为民族生存、抵御外辱的战争中,都洒下有资阳子弟的鲜血,先贤祠里的英雄谱名单在继续加长。在和平年代,有气田工人罗华太舍身战井喷,川剧武生苏约文牺牲在火灾现场,有市民睢朝兵勇斗歹徒而亡。
除了这些被批准为烈士载入了史志者,更多令人景仰的平民英雄来自民间也湮没草莽。中学生梁晓娟铁路上拼命一推,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同学,把自己永远定格在13岁。80岁的残疾老人陈光潭不顾自己不会游泳而跳堰塘救人,托起了小孩,沉下了自己。此外,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等侠肝义胆的故事则时时涌现,成为时代的正能量。
或路见不平,或见义勇为,明善恶,辨美丑的资阳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临危不惧,临阵不乱。事前没有豪言壮语,事后也不一定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朴素的人生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行为的自发与自觉。这是资阳人的胆量与脾气。十年百年后,也许人们不再能讲述出他们的故事,但他们的行为已然化作一种精神,如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资阳人中传下去。
率性资阳人
作为资阳人,天天与本地人打交道,也许还感觉不出资阳人有什么明显的个性特征来。有一次,在与兄弟县的文友们聊天时,谈到各地的地区人文性格,他们给了我们资阳人两个字评价:率性。意识新,胆气豪,说走就走,说做就做,想干啥子就干啥子,因此干了些其他地方人想不到的事儿来。
文友举的例子包括改革开放之初资阳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中药材大会,一度把资阳做成中国西部中药材之都,然后资阳全城养狗熊取胆,铺天盖地的“宝莲”广告,再后来是南骏神话,四海故事,再是上世纪90年代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海狸鼠闹剧,正大科技骗局,等等。当然,也顺便提到了“9·4枪案”“10·14彩票事件”以及“三天不杀人”。在外地人眼中,资阳人干的尽是些掷地有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莽事儿。
其实,不仅今日资阳人如此,敢作敢干,勇立潮头,率性而为,咱资阳人,古已有之。
早在600年前的1410年,一个叫黄国仲的酿酒师的后裔,路过今天伍隍镇两节山,发现这地方泉清水冽,风景秀丽,森林茂密,他就在这里办了一个“浸水阁老作坊”,随后他的子孙将从“浸水阁”酿出的酒命名为“伍市干酒”“资阳陈色”,卖进了省城,以至于赢得“翻过成都龙泉驿,伍市干酒十里香”的美誉,被作家李劼人写进了他的《大波》三部曲。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四川城乡无不以销售、消费“资阳陈色”为荣,广告幌子处处飘扬。历经数百年,仍是资阳人认可的好品牌。后来的国营资阳酒厂利用两节山厂工艺继续生产的“宝莲大曲”曾经荣获商业部银奖,跻身四川名酒行列。
大家知道,胡豆是古代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而四川人称的辣椒为海椒,也因其系舶来之故。至今280年前,在“湖广填四川”大潮中,江西籍人士聂志兴在资阳临江镇安家,利用当地号称神水的井水,将豆瓣、辣椒结合,创制豆瓣酱,成为佐餐调味之上品。而今的“临江寺”豆瓣已成资阳唯一“中华老字号”商标,成为资阳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段难解的乡愁。当年的资阳火车站,上下行乘客,买临江寺豆瓣成为必带纪念品。
人们都知道,四川是移民大省,资阳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五方土音,八方习俗,移民特征决定了其文化的包容性。临江寺豆瓣的创业经历是资阳风骨中最能体现兼容并包的一面。而最能代表资阳商人艰辛创业的经典例子则是赖汤圆赖元鑫的发家故事。一个一字不识的东峰镇乡下的农村小伙来到大成都谋生,在军阀巷战的枪林弹雨中,凭一挑担子,一头挑砂炉子,一头挑食材。在警察的追赶叱骂和达官显贵的口水白眼中,腆着笑脸,小心翼翼,沿街吆喝,现煮现卖,卖汤圆,为寒冬中的蓉城市民送去一份暖和。一方面因其姓赖,另一方面因为资阳方言把“烫”称为“赖”,于是人们称其为赖汤圆。因其保质保量,童叟无欺,十来年间,由小做大,创造出一道四川名小吃,一块名商标,他本人也因之暴富,一度买断成都市一条街的门面,成为富甲一方的资本家。赖汤圆一生所卖,卖的是一个厚道与圆融。
赖汤圆所处的时代尚在清末民国时期,注重耕读传家的人们还视商业为贱业,尽管在今天看来他已是知名的成功人士,但赖汤圆却未在各种版本的《资阳县志》留下半个名字。原因是修志部门讲究以白纸黑字为据,而曾经大名鼎鼎的赖元鑫无任何档案资料遗存,一个影响一方的商界名人就这么在历史中消失了。作为一名草根巨贾,赖汤圆的创业经历对今天处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启迪教育意义。
与今日之商界政界大佬为富不善相比,我们更佩服民国时代那一代人,因为他们说得清楚艰苦创业所得,所以他们都能够高调行善。杨芳毓、刘光瑜、蓝文彬等政界人士合资兴办伍隍中学,赖元鑫捐资举办东峰储彦中学,都给后世留下永恒的记忆、无尽的念想。至今的雁江区人才辈出,前辈们功德无量。
赖汤圆式的创业故事,在古今资阳人中俯拾皆是,他们的率性不是简单的冲动与任性,而是植根于机灵机巧与智慧才识基础上的判别与决策。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资阳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道德理念,为着自己的信念与目标,吃苦耐劳,温良恭俭,隐忍谦让,在创造财富时传递着家规族训,民族美德。而今的资阳人更是继承前辈们的精神与风范,超前思考,大胆谋划,跳起脚摸高,跨越式发展,将资阳人骨子里敢为人先、率性而为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有考据索隐派学者不赞成今之资阳所提“蜀人原乡”说,认为而今的蜀人、资阳人与35000年前的老祖母并无关系。其实,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分化与融合的历史,汉代以前无汉族,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汉民族与中国古代各民族的联系。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浸润,一个地方的人必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的性格、风骨与脾性。在几千年的分分合合、移民交换过程中,资阳人最终形成了自己柔韧、性灵、刚烈、直率的集体性格,这,就是我们历代资阳人聚沙成塔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必将成为一笔隐形遗产,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受用不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魏菲记者孙正良)“谢谢,谢谢你们!”5月23日下午5点半,接过营业执照的刘先生激动不已,对雁江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连声...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