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文化之路“导航”

资阳日报 2019-08-29 07:56 大字

□李学钦

悠悠华夏五千载,浮沉多少历史,淹没几多往事。故纸堆里的人文情怀,帝王墓中的金戈铁马,灿烂的中华大地文化大气磅礴。

然而恢弘历史中,还有一些难以被记录或难以具象形态流传的文化精髓。这里面,没有二十四史的尔虞我诈,不见史记里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溶于血液化于生活的或人文或饮食的文化。这种文化没有严苛的物质作为载体,只是存在于拥有这些传承的艺人口口相传,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跨入工业文明,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饮食、文化等也随着经济驱动力的变革而逐渐变得商业化与快节奏。那些从农耕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技艺正在从生活必须品蜕变成某种文化符号,“身份”的转变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生存危机成为悬在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头上的一把利剑。如何找准定位,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厚植“非遗”土壤的重要环节。

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为了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从生活变成文化,再由文化融入生活的身份转换,都在不懈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保护,对传承人的技艺进行宣传推广。希望能借助信息时代的东风让更多的人认知并喜欢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去了原有生存土壤的情况下能在社会的文化培养皿中汲取相应的养分,获得新生。

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文化项目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土化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里灿烂盛开。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资阳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对资阳市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资阳市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从国家级、省级、市级应有尽有,然而无论是哪类“非遗”,传承问题都是摆在“非遗”发展面前的一道巨大鸿沟。

随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逐渐老去,一些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要传承就必须有发展,已经转化成文化产品的“非遗”项目要利用好自己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为自身寻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从业者才有生存空间,才会有新鲜血液加入其中。党委、政府加大媒体方面投入,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全面开花,利用如今强大的信息传播力,为本地非遗打造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商业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找到一条活路,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面对类似地方戏曲一类的“非遗”项目,无法短期内寻找到合适生存土壤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老艺人们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为文化保留火种,也许在未来某天,这些资料就可能成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的关键。

天地浩瀚,时光悠悠,迷惘在生存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该怎样开启卫星定位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导航?这是个深重而宏大的命题,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资阳未来的“非遗”之路天宽地广!

新闻推荐

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企业跑出“加速度” 2019年上半年资阳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9.4亿元

□本报记者刘佳雨实习生杨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