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香如故
□吴建
仲春,微风拂面,桃红李白,田野里绿意蓬勃。蒿也从泥土里钻出小脑袋,在春雨的滋润下渐渐长出两三片小叶。将蒿叶连同茎一起采撷回来,洗净捣烂,和在糯米粉糊里做成团,这就是清明时家乡的时令美食青团。
吃青团的习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与国中”,百姓息炊,“寒食三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的是事先准备好的枣糕、麦饼等,而在我们南方,则多为青团、糯米糖藕等。明代《七修类槁》中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为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儿时,每到清明时节,母亲就会到村边地头去寻找青蒿。找“蒿”还是比较容易的:它叶子碧绿,叶边有小小的锯齿,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青色绒毛,让你一看就顿生爱慕之情。母亲在田野里转了一大圈,就采摘了一篮鲜嫩得似乎要淌出绿汁来的“蒿”叶,上面还沾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将那鲜嫩鲜嫩的叶子采回来后,倒在井水中洗净,再放入锅内,加一瓜瓢水煮,名曰“濯”。濯完蒿,母亲就做馅。她先将花生米炒熟后碾碎,在细碎的花生米中加入二三勺红糖,然后把它们搅拌均匀。母亲把濯好的蒿叶倒进早已准备好的糯米粉中,揉啊搓啊,直揉得蒿和糯米粉“水乳交融”。此时,一个翠绿色的大粉团就诞生了。接着,母亲将大粉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粉团,再把小粉团捏成扁扁的圆心,中间放入馅,最后捏成圆锥形,小心翼翼地摆在竹制的蒸架上。青团全部做完,就把蒸架放在锅内隔水蒸煮,母亲才烧了两三把柴火,那清香就已从锅沿边溢出,袅袅地飘散,诱得我涎水直流。再烧十多分钟,青团就熟了。妈妈掀开锅盖的瞬间,随着热气升腾散尽,“小家伙”水灵灵地展现在眼前,碧绿碧绿的,犹如一块块翠玉,玲珑剔透,幽幽地射出翡翠般的亮,让人垂涎三尺。母亲用筷子夹住一个,吹了又吹,然后递给我:“乖,慢点儿吃,别烫。”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食之顿觉满嘴生津,通身舒畅。
《本草纲目》中记载: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其功效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等。《诗经·小雅》中吟道:“鹿鸣呦呦,食野之蒿。”故乡的谚语中也有:“二月到,挑青蒿;做青团,接女儿。”的说法。我不是女儿,不用接就能吃到母亲做的青团。母亲做的青团香甜了我一生,把我几十年的梦境都染得绿莹莹的。
在这个青团飘香的时节,在这个充满思念的日子里,是该回去重温妈妈做的青团了。母亲的青团,和着亲情,掺了挚爱,故而长留心中,直到现在,依然香如故。
新闻推荐
军为民解难民为军点赞 驻资部队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助力“五城同创”
合力疏通排水沟。本报讯(记者郭春荣)4月1日,驻资部队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参与市“五城同创”攻坚战,深入火车站社区,对...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