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查玉春: 讲用电故事 说新村未来

资阳日报 2019-03-01 07:56 大字

有了电力保障,晏家坝村农业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本报记者蒲敏

3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带着关于新农村基础建设高效利用的相关议案,踏上了参加全国两会的路途。

晏家坝村是资阳的“明星村”。这里三面环水,半岛周围,沱江与花溪河交汇,四季有花赏、有果摘,村子里11家农家乐,每年迎来送往的客人超过20万。2018年,人均收入突破22000元,被评为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

“只有在基础设施全面保障的条件下,我们晏家坝村的发展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查玉春临行前一天向记者摆起了晏家坝村的用电故事,也为我们展开一幅记录新农村基础条件得到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画卷。

1979年

凑钱点亮第一盏灯

1979年,村民集资办电。“让家家户户凑钱,我记得村里点亮的第一盏灯泡只有20瓦。”查玉春说,“亮啊!”比起冒着浓烟、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煤油灯,这盏20瓦的电灯泡发出的光,既照进了老百姓的心坎,也照亮了晏家坝的未来。

通电之后好几年,上半年种麦子、下半年种稻子的晏家坝,终于喜滋滋地迎来了“镇村之宝”:第一台打米机和第一台电视机。

“虽然通了电,但不够用啊。只要打米机一动,就停电。”查玉春回忆,为了让这台打米机动起来,全村上下都积极配合,不敢开电视也不敢开灯。可即便是这样,打米机也鲜少能够运行。

“电视里放的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对年轻的查玉春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2002年

农网改造“抢”回村

2002年,时任晏家坝村村支书的查玉春听到“农网改造”的消息后,四处奔走。“必须去积极争取啊。”查玉春说,自己2001年回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鼓励老百姓扯掉红苕藤,种上大棚蔬菜。

“搭棚、滴灌、喷灌……这些事情都必须要有电作保障。”为了给晏家坝村争取到农网改造的名额,她一趟又一趟地跑相关部门,脚板在17公里的碎石路上往返来回。

“当时需要用电的村太多了,能把晏家坝排在前面,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我们跑得很勤,把村里的情况讲得清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电网对我们村上的帮助和支持。”

有了电的保障,大棚蔬菜的推广就降低了难度,查玉春清楚地记得:那一年花菜获得了丰收,一亩土地就能出产上万斤,每亩收入8000元左右,让很多村民动了种植蔬菜的心思。

2015年

农网升级客迎门

2015年农网升级后,晏家坝的用电再不是问题,特别是2017年国网“井井通电”民生工程实施后,彻底解决村庄农灌线路老旧、可靠性差等问题,村里还统一建起大提灌站。

从用户跑腿到上门服务,从“电老虎”到“电保姆”,查玉春说:“晏家坝的用电故事,就是新农村发展历程的见证。”

驻扎在晏家坝村的电力人,早已成为了这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018年7月13日,资阳市史上最大洪峰经过晏家坝村,台区经理罗德全和他的同事早早候在一线,此后连续三天,水淹到哪里电就停到哪里,水退到哪里,电就送到哪里;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变压器出现问题,罗德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3个小时恢复了全村的供电……

“不抽百姓一支烟,不喝用户一杯水。”查玉春告诉记者,在她任村支部书记的近20年来,从未接到过一起“用电投诉”。

农家乐开业时要保电,村里红白喜事要保电,农忙时节助农要保电,春季赏花、夏季摘果、秋季拜月、冬季团圆的乡村旅游旺季还是要保电……

查玉春打趣地说:“都说我这个人大代表出名,其实在我们村上,台区经理罗德全才出名,三岁小娃都认识他!”

如今的晏家坝村,已有大小企业17家。农家乐、果园、养猪场、花卉苗圃样样俱全,300户农户参加果蔬专业合作社,全村80%的土地实现流转。小洋房、小汽车的高配早就远远超过了当初查玉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

“这些,就是电给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查玉春告诉记者,电力人早就融入了晏家坝这片土地,成为了晏家坝村加速发展的依靠。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查玉春也提出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用电需求:“能不能把乡村用电的布线道路再规划规范一下,让廊管布线成为新农村未来安全用电的发展方向。”

新闻推荐

资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场化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资阳市委、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转型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资委发〔2018〕24号)文件精...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