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一家的坚守与突破

四川法制报 2018-12-11 01:01 大字

10月31日,王益安一家在省资阳强戒所办公大楼前,拍下一张合影

王新伦夫妇和儿子王璐

历史上的牌匾本报记者兰楠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堰农场变为了大堰劳教所,后来又变为了省资阳强戒所。岁月长河里唯一没有变的,是老王一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

资阳市城区往西北走8公里,有一座名叫大堰的桥。40年前,王益安走过这座桥来到四川省资阳大堰农场;20多年前,王益安的儿子王新伦走过这座桥来到四川省大堰劳动教养管理所;而现在,王益安的孙子王璐每天上班也是走过这座桥来到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堰农场变为了大堰劳教所,后来又变为了省资阳强戒所。岁月长河里唯一没有变的,是老王一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今年10月的最后一天,王益安一家6口在省资阳强戒所办公大楼前,拍下一张合影。这里,承载着他们的共同回忆。

爷爷王益安见证大堰农场从无到有

“这还是那个桥吗?”王益安询问着孙子。10月31日,再次站在曾经工作了25年的地方,今年94岁的王益安记忆已有些模糊。“人老了有个毛病,最近发生的事情常常忘记,但却常常想起很久以前的事情。”采访中,王益安对记者说。是的,最近王益安常常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事情,细枝末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比如他第一次来到大堰农场的第一天。

那是1961年秋天,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末,各地的条件都异常艰苦。上级决定在资阳大堰村建立劳改农场——四川省资阳大堰农场。9月26日,从内江出发,王益安等5名干警带领10名劳改人员第一次来到大堰农场。王益安回忆说:“我们从内江坐火车到资阳,城区到农场没有公路,我们走了30里山路才到了农场。”“一个脸盆、一条毛巾、一身换洗衣服。”王益安说,这些就是当年他从老家内江带到资阳的全部家当。到了大堰农场,仅有的两间仓库被改造成了大家的居住地,“民警住一间,劳改人员住一间。”来不及有更多的适应时间,他们就接到了第一个工作任务,开荒种田、修房建场,为后续服刑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到来做好准备。

1961年10月18日,大堰农场正式建场。又经过8个月的紧张筹备,1962年6月,根据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局的批复,大堰农场正式开启了劳改人员的接收和管理工作。接下来20多年时间里,王益安在这里经历了睡猪圈、茅草屋,到逐步建设起简易房屋,再到住进砖房的变化。

父亲王新伦见证从劳改到劳教转变

王新伦是王益安的大儿子,他出生于1956年,到了读书的年纪被父亲接到资阳读书。“但他却没怎么管过我,小时候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总是很晚回家,因为他常常和劳教人员谈心到深夜。”虽然王新伦对父亲有“抱怨”,但当他在选择工作时,王新伦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跟父亲同样的职业。

1974年,大雁农场修建了氮肥厂,第二年,王新伦就通过招工考试进了厂。从工人干起,先后待过集训队、三中队、机修车间、教育科、行政办公室、监察科。直到2016年退休前的40余年时间里,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大雁农场带来的改变。“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单位开始劳改向劳教转变。”王新伦说。1981年3月16日,四川省公安厅通知,正式将大堰农场改为劳教专场,收容改造劳教人员,名称改为“四川省大堰劳动教养管理所”。

而这对王新伦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前我们收押的是劳改人员,改造罪犯就是我们工作的唯一目的。1981年后则是收容改造劳教人员,对于劳教人员,我们加大了习艺性劳动的比重,还要开展心理干预、法治教育、社会帮教等,这就要求民警要成为复合型人才。”

面对新挑战,父亲王益安反而成为了王新伦的老师。“怎么管人我知道,可怎么关心人,怎么跟劳教人员交流,这方法是父亲教给我的,而他的经验就来自于他日复一日与劳教人员的深夜谈心。”王新伦说。

第三代王璐见证从劳教所转变为强戒所

王新伦从父亲王益安那学到了“好经验”,也继承了“坏习惯”——忽略自己的孩子。王新伦的儿子王璐,1981年出生,小时候是大堰桥边有名的调皮鬼。王璐出生时正好遇到大堰农场改为大堰劳教所,那几年王新伦忙得焦头烂额。王璐的童年就是跟着同龄的孩子爬山、摘梨、摸鱼中度过了。

采访中,记者问过王璐一个问题:“你是因为什么选择回到大堰工作?”王璐回答道:“受父亲的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热爱大堰这片土地,我热爱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这里有我快乐的回忆和最熟悉的人们。”

2000年警校毕业后,学校在分配工作时征求王璐的意见,王璐就“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大堰劳教所,任7大队民警,后来他分别在5大队、3大队、8大队工作过。2012年,在8大队工作的王璐接到了一个通知:“8大队将由普通大队,改为专管大队,专门集中收治全省男性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如果不愿意留在8大队的民警可以提出申请调到其他大队。”

是走还是留?为了这个问题,王璐家开了个家庭会。父亲王新伦想了很久说:“这工作总要有人干,你不上谁上呢?”这句话坚定了王璐留下的想法。看着心中已有决定的丈夫,当时正在哺乳期的王璐妻子王慧只说了一句话:“我尊重你的意见。”

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2014年6月,“四川省大堰劳动教养管理所”正式改为“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这一变化,对我们工作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管理的对象性质从犯人变成了病人,管理手段从处罚变为了矫治。”王璐介绍说。

面对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民警除了要帮助他们戒除毒瘾,大力开展心理矫治成为更加重要的工作。民警需要通过心瘾脱毒、康复训练、亲情帮教、心理矫治等方式,帮助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树立生活信心,实现再社会化。王璐告诉记者:“在每一个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离开前,我都会找他们谈一次心,希望他们认真践行‘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的承诺,这是爷爷和爸爸对我的要求。”

今年7月30日,王璐接到了新任务。省资阳强戒所要成立康复训练中心,王璐任康复训练中心副主任。王璐告诉记者,康复训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戒毒人员意志力,恢复和改善其身体机能。通过组织戒毒人员进行体质测试,了解戒毒人员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状况,开具运动处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升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成瘾。“下一步我们还将逐步提升康复训练中心信息化水平,我爷爷那个年代是‘人管人’,我爸爸那个年代是‘制度管人’,现在到了我们的年代,目标是实现‘信息化管人’。”王璐说。

新闻推荐

安全隐患大 市民盼解决

半封闭的路口。本报讯(记者徐嘉欣)11月28日,“资阳日报”微信公众号收到网友爆料,称雁城教育园区尽头新修公路的“丁”字...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