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老人杨与齐 创设基金筹资三十载 扶助贫困学子两千多
□实习生谭茜
全媒体记者卢凌嘉
“捐资助学这事儿我会一直做下去。”在位于乐至县农经路工商苑小区的家中,93岁的杨与齐老人对记者说。
1991年退休以来,杨与齐带动家人接续助学30载,并感染多位爱心人士参与助学“接力跑”,累计筹款500多万元,资助20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
2020年11月,杨与齐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全家动员为贫困学子圆梦
杨与齐出生于乐至县石湍镇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到乐至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师一路成长为校长。退休后,他将一切归零,专心做一件事——捐资助学。而这源于“只吃馒头不买菜”的两个贫困中学生。
有一次在食堂,他发现两个孩子只买馒头、米饭,不买菜。经了解后得知这两个学生家庭困难,只能勉强温饱。“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吃下去要不得!”于是他告诉食堂的师傅,那两位学生打饭时把菜一起打上,买馒头时要换上肉包,钱由他来出。从那时起,捐资助学这个念头就在杨与齐心中萌芽了。
1991年,杨与齐退休离校后,便一头扎进了捐资助学里。“一开始这个决定家人是不支持的,他们说我累了一辈子,退休了该好好休息。”杨与齐微笑着回忆,“我就带着老伴还有子女去看这些贫困学生,那之后他们的想法就改变了,不仅支持我,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基本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捐助贫困学子的钱都是杨与齐一家人一点一点从自家的生活费里省出来的。在杨与齐家中,最多的就是书法作品和书籍,几乎没有装饰品,全家人生活简朴。他的三个儿女婚嫁均未宴请客人,夫妻俩六十、七十、八十岁生日也不操办,其母亲百岁生日,仅有“五世同堂”的一大桌儿孙们围在身边为她祝寿。就连他自己写书法,也是把一张纸写完后,将其晾干,反复使用。“把钱省下来,能多资助几个贫困学生,多好呀。”杨与齐笑着说。
靠“三皮”精神凝聚众多爱心
再怎么节省,一个家庭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1994年,杨与齐发起成立了“四川省乐至中学奖学基金会”。为了筹集助学资金,他靠着自己笑称为“三皮”(嘴巴皮、脚板皮、厚脸皮)的精神,在乐至中学历届校友、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之间来回奔走,只要与基金会发展有一丝联系的事情,事必躬亲。
截至2021年,通过基金会,杨与齐和家人、朋友们四处奔走,共募集资金500多万元,资助20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
让杨与齐更为欣喜的是,基金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捐款人不乏杨与齐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将这份爱延续。
“一个女娃娃,只要认得男女厕所就行了,哪有那么多钱给她读书,读满这个学期就回来做活路。”多年前,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乐至县回澜镇马锣村刘姗梅的父亲曾有这样的想法,而当时刘姗梅却哭着要读大学。杨与齐得知后,告诉刘父孩子有决心读书,一切费用他帮助解决。多年后,刘姗梅刻苦读完高中考上浙大,并在浙大读完了研究生。工作三个月后,刘姗梅来信告诉杨与齐说,她也要资助一名农村贫困女生,并帮助她读完大学。
如今,93岁的杨与齐记忆力开始衰退,步履也有些蹒跚,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仍未停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杨与齐自己写的,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一幅字,他把它作为家训传给子孙。
新闻推荐
姜林(右)收到社区书记送来的新春礼包“以前总觉得要回老家过年才热闹,但今年留在成都过的这个年,既巴适又温暖。”昨天,已经在...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