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摁满红手印的感谢信
小罗罗指挥大家做操。
□李小凤
日前,乐至县中医医院收到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最特别之处在于信尾半页纸有28个签名和红手印,有的签名字迹略带潦草,有的红手印力透纸背,这28个红手印汇聚成简短而有力量的两个字——感激。
满篇的红手印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感人故事?笔者走进乐至县中医医院一探究竟。
高龄妈妈和她的“唐氏宝宝”
这封感谢信的发起人叫罗某某,她是一名“唐氏宝宝”的母亲。罗某某表示,儿子在乐至县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参加训练后,逐渐有了良好的变化,她感到非常开心。当问到她为什么带头在感谢信上摁手印时,她朴实地说:“就是想着这样正式庄重,能表达我们这些特殊儿童家长的心意。”
罗某某今年45岁,她在40岁时如愿以偿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因为怀第一个孩子时一切都很顺利,所以她怀第二个小孩时就没太在意,没怎么做正规产检。等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三四个月后,才发现孩子的头很软,眼距较宽、眼裂小,鼻根还比较低平,这是典型的“唐氏儿”面容。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孩子真的是“唐氏儿”。
第二个孩子降临的满心喜悦变成了愧疚自责。罗某某一家自此踏上了四处求医之路,但收效甚微。
“我们大医院都去检查了,但是都没得办法。弄到绵阳去接受康复治疗,一个月的康复费、生活费、住宿费,加起来要一万多元钱。我们的家庭又承受不了,只能回来。”后来,罗某某打听到老家乐至有个康复中心,便在2020年5月带孩子回乐至进行康复训练。经过大半年的治疗,孩子的情况一点点在变化,让罗某某看到了希望:“以前孩子喊不来人,也没动作,现在他都会玩手机、看视频了。”
在康复中心,医护人员给罗某某的儿子取了个小名叫“罗罗”,如今已满5岁的罗罗随着康复训练的进行,智力慢慢得到开发,不仅学会了喊爸爸妈妈,还会指挥康复中心的哥哥姐姐们玩游戏,辨别、认知能力也在增强。随着儿子一天天地康复,罗某某对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充满感激:“真的,我原本都不抱希望了,是他们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谈及对孩子未来的期待,罗某某希望孩子活泼快乐,早日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念书。
给自闭症孩子一个未来
得知笔者前来采访,同样带儿子在乐至县中医医院做康复治疗的田先生也不住地表达着内心的欣慰之情。
当初儿子的出生曾给田先生一家带来无限的欢乐。儿子两岁时,当其他小朋友差不多都可以独立行走时,田先生却发现儿子的行动力很差,而且几乎不太会说话。“发现问题严重后,我们抱着孩子直接去儿童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得到的结论是孩子具有‘自闭倾向’。”田先生说,拿到医院结论单时,夫妻俩觉得犹如五雷轰顶,身在农村的他们从未听说过有这种病。
在随后的日子里,田先生夫妻俩经历了从最初的怀疑到确认,从燃起治疗的希望到一次次的绝望,从近乎崩溃再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孩子患病的这些年,夫妻二人一直坚持打工。对此,田先生坦言,像他们这样的农村家庭,如果仅靠一个人打工挣钱,家庭的经济状况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对孩子的看管便成为家庭最大的难题,他们只能将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照料。随着老人逐渐上年纪,孩子渐渐长大,田先生只好回到老家一边打零工一边照看孩子。
比起生活上的艰难,对于田先生来说,更为煎熬的是农村不少人对自闭症的不理解:“孩子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希望人们能以正常心态看待这种小孩,多给他一点关爱。”如今,在家门口有了这样正规的康复中心,田先生一家在就近打工的同时,可以陪着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孩子的情况明显改善。田先生希望这样的治疗,能让孩子一天天好转,在他们老了以后,孩子也能有未来。
用爱给患儿家庭创造希望
乐至县中医医院康复中心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特殊儿童,医护人员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大家常说,医护人员是在用爱给患儿家庭创造希望,他们与患儿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都要长。
康复中心技师组组长李春虎告诉记者,实习时曾有学长劝他不要干儿科,因为在儿科工作太辛苦。在接触儿童康复以后,李春虎却毅然选择了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工作。他说:“这些小孩非常可爱,他们的笑容非常天真,我就觉得干这个专业挺好的。”当看到智力有欠缺或障碍的孩子在经过系统培训之后,逐渐能做出简单的飞吻、“再见”等互动动作时,李春虎感到非常自豪。
新闻推荐
战马催征开新局 铿锵前行谱新篇 乐至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乐至县城迎宾大道。乐至南湖公园。□全媒体记者黄志禄新征程、新格局、新机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乐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