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芜湖走出去的国学大师

大江晚报 2020-10-19 00:50 大字

憩园旧址(摄于2010年11月)

谢无量何许人也?今人可能知之甚少,但翻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谢无量可是位了不得的人物。他不但是卓越的国学大师,还是著名诗人、书法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尤其在文、史、哲研究上成就显赫。

谢无量经历了义和团、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在曲折沉浮的命运中,早期得孙中山相知,晚年受毛泽东礼遇。其跌宕起伏的奋斗之旅,精彩纷呈,充滿了传奇色彩。

这样一位蜚声中外的重量级先贤,竟将芜湖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那艰巨漫长的文化之旅,正是从这里扬帆起航。芜湖,也是他魂牵梦绕的港湾。

幼年:聪慧过人

谢无量,名大澄,无量是他的字。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四川乐至县龙门乡。据资料记载,其父谢维喈,清朝官员,在芜湖任知县。谢无量幼年便随父来到芜湖。谢家颇有积蓄,遂在此购置圩田若干顷,筑宅定居,取名“憩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憩园”位于何处一直是个谜。直到1993年,安师大的濮之奇先生在其《芜湖风土记》一书中,才解开这个谜团:“我国第一部文学史《中国大文学史》的作者谢无量在芜湖东门外启春关一带曾置有一座‘憩园’……当时这个地方比较僻静,辟草开荒房屋简陋。未几抗战军兴,弃置八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所在又成了街市,所以‘憩园’旧址知道的人少,不易寻觅了。据传说在今天的禽蛋厂内。”

如今,位于康复路的芜湖市禽蛋厂也已全部拆迁,当年的“憩园”已荡然无存。“憩园”谐音“谢”字,寓有休养生息之意,时人亦称为“谢家花园”。“谢家花园”风格精巧别致,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每到春暖花开,园内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亲朋好友前来观赏采撷络绎不绝。此外,谢家还建有别墅,藏书供读。少年谢无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

谢无量从小聪慧过人,五岁时即启蒙读书识字,六岁学做诗,被称为“神童”。少年时除青灯黄卷,强记熟诵程式规范的八股外,更是坐拥家中藏书,津津乐道于各类历史传记和诸子百家。他父亲很明智,见他天赋奇才,便放松了对八股文的逼读。谢无量如鱼得水,习诗作文,学问大进。

1901年4月,南洋公学特班(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开设,张元济主持招生。谢无量被录取,同学有弘一法师、黄炎培、邵力子等。在上海期间,谢无量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参与《苏报》《国民日报》的编辑和撰稿。

1907年谢无量到北京任《京报》主笔。这年他二十四岁,每日著文抨击朝廷政府。第二年,因“京报案”而遭逮捕,谢逃回芜湖。

谢无量成年和结婚后,全家人久居芜湖。尽管他本人不断在外奔波,但这儿始终是他的“根”。在避居“憩园”的日子里,谢无量陆续写作并完成了《诗学指南》《词学指南》等多部专著。1937年日军侵华芜湖沦陷前夕,谢无量从外地匆忙赶回,托友人帮忙,才于仓促中费尽周折,携眷属老小,乘船逃难回四川祖籍老家。

从幼年随父落户芜湖,直至举家西迁,谢氏家族在芜湖人丁兴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谢家三代几十口人栖居“憩园”,生活了四十个春秋。抗日时,身居四川的谢无量心系芜湖,作七律《黄宾虹画鸠兹山色》,“忆别江潭柳万丝,弋矶山下落帆迟……”寄托了对第二故乡的深切思念。

谢无量有个胞弟谢大溎,幼时也生活在芜湖。“憩园”内,兄弟二人手足情深。后其弟皈依佛门,去缅甸传教,再未回国。每每念及,无量先生伤感不已。好在其弟去缅甸后成为一位高僧,号万慧法师,深受当地爱戴,圆寂后又为他于仰光建塔立碑,以表怀念,方稍觉安慰。

革命:时代先驱

谢无量早年即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讲学办报志在社会变革。谢无量曾在上海任多种报刊主笔。他经常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作,无疑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

谢无量与孙中山先生订交于1917年。1924年,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身为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的谢无量,先行抵京,为中山先生北上和谈作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后,谢无量退出政界,应聘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创办《国难晚刊》,每天撰文痛斥不抵抗主义。尽管他本人险遭不测,仍勇敢地加入民主人士发起的“救国会”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新中国成立后,谢无量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特约教授和顾问,并讲授《文心雕龙》《中国哲学史》等。此时的谢无量虽已年高,但记忆甚佳。当时的人大校长吴玉章夸赞谢无量的课“很是精彩”。

教育:国学大师

谢无量被称为我国二十世纪耀眼的文化巨星,是一位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其最主要的成就,展现在跨越文史哲的大量国学研究和教育革新上,都有开创之功。

谢无量古文功底极深,又擅长辞章,年轻时就曾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但他却毅然抛弃八股文,成为我国最早用白话文写作的学者之一。他所著的《楚辝新论》《古代政治思想》《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不仅考证翔实,而且持论精辟,发前人之所未发。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他又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古田制考》《诗经研究》等煌煌巨著相继问世,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据粗略统计,谢无量青年时期,自1914年出版《伦理精义》开始,至1923年《中国古田制考》问世,九年间共出版学术专著23部。按现在说法,这些著述,都是学术上的“干货”。

谢无量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观念,经史子集无所不及。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也不偏废于西方,而是立于新的时代之辩证立场。从大众智慧的角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析。对几千年历史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根据时代背景,也能在浩如烟海的古书里理出一个头绪来。他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出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哲学力作。他的《中国大文学史》等其他几部著作,在学术史上也都具有突破藩篱,承先启后的影响。

谢无量与王国维、鲁迅是同时代人。几位学问大家的著作都是同一时期,同一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谢无量做的学问,被鲁迅、蔡元培称其“继先之原,开后之基”。鲁迅先生在大学讲授《汉文学史纲要》,把谢无量多部著作列为必读参考书。

此外,谢无量在诗词、书法、文物鉴定等方面,也都极有功力,且颇有建树。

谢无量晚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12月,谢无量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谢无量先生的文字和实践,是中国近现代精神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鼓励有志者深入研究探讨。和春

新闻推荐

70名大学生村官齐聚广元 交流创业共话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怀英)9月23日,作为“第二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元庆丰收活动”之一的“第十二届全国...

乐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