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主妇到禁毒社工
年过四十的黄小红家住资阳市乐至县城,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相夫教子的她怎么也没想到会成为一名禁毒社工,并爱上了这份工作。
2017年,陪伴孩子十几年的黄小红突然感到很失落,孩子考上大学读书去了,丈夫忙于工作,自己年纪轻轻成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她感到很无聊。一天,黄小红在手机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乐至县招聘一批禁毒社工。黄小红就报了名,不料竟被录取了,分配到了离县城10多公里的孔雀乡,担任禁毒社工,主要负责辖区吸毒人员的走访、帮教等。
禁毒社工,此前黄小红是“闻所未闻”、毫不了解的职业。家人对她这份拿钱不多、听到就“毛骨悚然”的工作感到“很悬”。丈夫认为,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自己并不是养不起她,以前孩子在家,相夫教子很辛苦,而今孩子读大学了,应该好好放松放松了,没必要去讨这个苦头。不过丈夫一向都很体贴黄小红,既然妻子想找点事情做也可以,“哪天不想干了,甩手就行了。”
到岗以后黄小红才知道禁毒社工的具体含义。“提供戒毒康复服务;开展帮扶救助服务;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协助开展有关禁毒管理事务”,这些服务内容都不是黄小红最急切要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克服自己的“两大心理障碍”,一是对吸毒人员的“恐惧障碍”,二是接触吸毒人员的“距离障碍”。
在黄小红的内心里,过去一直就对吸毒人员持反感、排斥心态,认为吸毒人员都不可救药,而且这些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现在要为他们服务,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尿检,听到都恶心难受,更别说亲自操作、检验;最可怕的是,戒毒人员中还有性病、艾滋病患者,那更是听闻色变的病害。但黄小红知道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坚持下去,她暗下决心,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她一方面向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专业人员和领导请教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学习了解禁毒知识和戒毒常识,突破自身心理畏惧。
同时,她及时收集辖区戒毒康复人员情况,进行仔细分类,不同状况的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克服“心理距离”,走进戒毒人员的家庭,“零距离”做戒毒人员本人和家人的工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禁毒社工对他们的关爱。
这期间,让黄小红印象深刻的是辖区一名艾滋病患者王某,曾经当过兵,也入了党,退伍后跑运输赚了钱。但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最后感染艾滋病,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了堕落的边缘。黄小红把他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经常去家中回访、座谈、关心、开导他,并帮助其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同时积极做其家属的工作,希望家人不要放弃他。通过一次次的帮助,王某逐渐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26岁的吸贩毒人员何某,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何某从小跟着外婆生活,慢慢地与社会不良人员搅在一起,染上吸毒恶习,由于入不敷出,便发展为以贩养吸,被判刑5年后回到孔雀乡,被乡政府列入康复对象。但何某长期不归家,外婆也不知道其联系方式。黄小红本着对辖区康复人员帮教“一个不能少”的原则,动员各方力量,寻找到何某的联系方式,不厌其烦做他的工作,要求他按规定接受康复管理。经过一再做他的思想工作,何某终于愿意接受社区康复。为了使何某有个比较稳定的生活,黄小红还通过亲友,帮助何某找到了一份在简阳飞机场工地上的工作,一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的工资。何某工作后,还时常给黄小红打电话汇报情况,感觉变了一个人似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禁毒社工黄小红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通过自身努力,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通过她的帮助、协调,全乡1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现在已基本回归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生活,大大减少了现实危害。黄小红说,帮助吸毒人员走上正轨是良心工作,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让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党委政府的努力,帮助更多吸毒人员戒断毒瘾,重获新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露吴杰记者吴显云)乐至县公安局日前组织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就做好创建工作进行部署。会议要...
乐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乐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