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代种”把撂荒地推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品牌稻米是这样诞生的
翠绿的稻苗。□刘孝军本报记者韩成玺
去年9月,乐至县凉水乡三河咀村的百余亩优质水稻喜获丰收。次月,以“粮穗香”命名的品牌大米参展“2018年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被评为农产品(食品)金奖。今年6月,“粮穗香”品牌又被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批准使用“四川扶贫”商标标识。
“粮穗香”一鸣惊人,其品质既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又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2018年所产两万余斤大米销售一空,这让忙活了一整年的凉水乡干部群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让三河咀村干部群众尤为兴奋的是村集体经济增收了3万余元,这对2017年才脱贫的三河咀来说无疑于一笔巨款。
“粮穗香”品牌是如何诞生的?带着好奇,记者来到三河咀村一探究竟。
“代耕代种”盘活土地资源
盛夏时节,处处苍翠。近日,记者在三河咀的水稻种植区看到,半米多高的稻苗在微风中起伏,放眼望去,犹如一幅绿色画布。但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这一片以前都是杂草和芦苇,村民耕种的时候还有小道可以通行,但自田地荒废后连小路都没了。”乡党委副书记、三河咀村驻村干部谭文介绍。
三河咀,名不副实。没有大河,只有三条不知名的小水渠。水资源匮乏成了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上交通不便,村民们的生产方式滞后,全村看不到希望与活力,不光成了省级贫困村,也成了一个空壳村。
农业生产效益低,村民们不愿种地,纷纷外出务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量的土地被撂荒。“最严重的时候3、4、5三个组在家人口仅20余人,实际耕作面积仅8亩,撂荒田高达50余亩。”谭文说。
村民基本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撂荒,怎么办?
邻村金光村率先征得村民同意后,对4亩荒地进行“代耕代种”尝试,村干部带着村民种植榨菜、红苕等农作物,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固定收入,此种植模式让三河咀村看到了打破窘境的希望。
2017年,三河咀村试行“代耕代种”,种植榨菜、中药材、海椒等30余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万余元。之后,乡党委政府看着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又引进了收益更高的“宜香优2115”水稻进行“代耕代种”。
2018年初,三河咀村整合改造荒地100余亩种植水稻,当年产出2万斤优质大米。大家集思广益为水稻取名,在“粒粒香、外婆家、三河谷香”等三十多个名字里,与凉水乡谐音的“粮穗香”最受欢迎,“粮穗香”品牌大米就此诞生。
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
生产的大米销售一空,让村里尝到了甜头,也让凉水乡党委政府看到了希望。
在乡党委书记吴洪贵看来,要使大米的价值更高,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为此,三河咀村对第二期农田进行了扩改,全村有250多亩荒田改成了高标准的农田。在三河咀“粮穗香”品牌的带动下,邻近的金光村、中保安村相继改造600亩荒田全部种上了优质稻。其他村也“照葫芦画瓢”,最终全乡共种植优质水稻1000亩。
村里实行代耕代种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让留守在家的剩余劳动力有了赚钱的门路。七组村民李全清就近在稻田务工,一天能有三五十元的收入,再加上自己养猪,一年的生活不愁。“群众在稻田务工,插秧一般是160块钱一亩,三河咀村今年250亩水稻就得付出四万的劳务费。此外,收、晒、管理、除草都需要劳动力,只要是勤快的村民都能挣到钱。”三河咀村党支部书记李元俊告诉记者,村民2018年在家的务工收入有10万元以上。
“代耕代种”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而“粮穗香”品牌的打响更是引起了周边乡镇的关注。邻近的高寺镇、良安镇、放生乡等乡镇的部分贫困村纷纷效仿,一共种植1500亩优质水稻。至此,凉水乡片区“粮穗香”品牌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2500亩。
“为了保证大米质量,所有种植村组都统一品种、统一栽培、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加工。”吴洪贵说,今后还会朝着立体种养模式方向发展,通过稻鱼、稻虾共养,大力提升种养收益,并坚持原生态种植,向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今年有望收获近一百万斤优质米。”看着稻苗茁壮生长,吴洪贵心里充满了期待。“丰收在即,不光要将收获的稻米销售出去,还要卖出高价,让‘粮穗香’香飘更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建)7月11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检查组到雁江区、乐至县检查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在资阳汽车客运站,检查组详细检查...
乐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乐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