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屡禁不止,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个案却并不多—— 【旅游观察】保护景区自然遗产呼唤法律“长牙”
视觉中国 供图
近日,四川省乐至县李某等4人踩踏甘肃省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彩色山体,并在“抖音”发布相关视频,引发社会关注。9月6日甘肃省张掖市检察机关已介入该事件。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过程中游客一些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甚至有些行为已经构成了对自然、人文景观不可逆的破坏。但实际中诸多类似的恶劣行径,却鲜有受到刑事追究。
对于游客破坏自然与人文遗产的行为,目前的相关责罚是否太轻,成了一个公众热议的话题。
游客素质堪忧,景区频遭破坏
七彩丹霞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是属于全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然而,这一大自然上亿年演化才造就的美景,竟然遭到游客的野蛮破坏。
近日,两名偷偷潜入的游客来到甘肃省张掖市七彩丹霞风景区特级保护区,直接在丹霞地貌上踩踏扬灰,还发视频炫耀称“很爽”。而资料显示,丹霞地貌上的一个脚印就需要60年恢复期。两人看似很平常的踢踩动作,对于脆弱的丹霞地貌而言,是难以挽回的伤害。当警方介入调查后,两人已到公安机关自首。
在国内,类似七彩丹霞遭遇破坏的景区还有很多。2017年端午节期间,一名游客因怀疑贵州龙洞景区景物是人工做成,竟然用脚踢的方式,将一根生长了上亿年的小石钟乳踢断,不料被监控全程记录,引起舆论哗然。318国道川藏段从成都直通拉萨,沿途风景优美,被誉为“最美天路”。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在318国道卡子拉山观景台,垃圾遍地,卡子拉山成了“垃圾山”,游客的生活垃圾,饮料瓶、零食包装、方便面盒塞满了观景台。
遭殃的还有各地景区内的公共设施,有人以破坏公共设施取乐。采摘花果和踩踏花草、损坏公共设施已成为国内公园、人文景观等开放式景区主要的硬伤。这些行为让景区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贵州一名景区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景区一年的维护费用在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景区内设施、建筑的维修和道路的维护、建筑的修复等,这些费用里,不少是为游客不文明行为买单的。
就在张掖市七彩丹霞“踩踏事件”发生后几天,又有几名游客在甘肃文县天池景区内戏水游泳并发抖音炫耀,再次引爆了当地舆论。
相关责罚“太轻”
这起轰动全国的破坏丹霞地貌行为,是有意为之,明知丹霞地貌恢复期长,还变本加厉。在踩踏扬灰的视频里,录视频的男子甚至一边踢起岩体表面的沙土,一边嘴里说:“我破坏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科学研究或者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峰林等特殊地质景观,应当予以保护”。环境保护法则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在景区进行破坏生态和景观的活动,可以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面对频繁的破坏,然而记者发现,责罚却明显“太松”,对于破坏景区的刑事追责,更形同虚设。贵州男子踢掉钟乳石,最终景区对这名游客仅处以了500元的罚款,行政拘留10日。在甘肃文县天池景区内游泳的游客,仅作出书面道歉和保证。
景区也有自己的难处。贵阳市附近的一名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湿地公园直线长10多公里,公园里每天有60个保安24小时巡逻,但由于景区面积过大,战线太长,保安人员顾此失彼,一些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很容易逃脱监管,保安也很少能当场抓住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行。
据了解,对于一些当场被抓住现行的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保安人员对其最重的处罚就是将破坏者送到当地派出所。
刑事罪责不能“玩虚的”
《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修订)》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早已写入刑法,理论上,无论是造成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严重损坏,还是造成恶劣影响的以及抗拒他人制止的,都已达到入罪的门槛。但实际中那么多破坏景区的恶劣行径,却鲜有被追究刑事追究责任的个例。
对此,有社会学专家指出,旅游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游客个人的“文明出游”并不能造就文明气象,还需要景区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国家应当鼓励各地结合各自实际,先行先试,出台具备足够震慑力的惩罚性规定,并建立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此外,如对类似“踩踏七彩丹霞岩体”的不文明游客,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列入旅游黑名单,启动联动惩戒机制,限制向其提供旅游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向任何形式的网络“炫丑”说不。将故意逃票、恶意踩踏等不文明行径上传网络炫耀,不可避免会给其他网友、游人带来反面示范的作用,教唆违规的负面导向不容低估,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审查把关,拒绝上线、及时屏蔽,并将相关信息通报景区或警方做出进一步处理,努力把网络“炫丑”“炫恶”可能滋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近日,贵州省公布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严惩破坏世界自然遗产景观的行为,违者,由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修复生态,并依法对个人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新闻推荐
300余场主题活动 万余人次直接参与 武侯区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高潮迭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成都市武侯区...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