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沟又闻稻花香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14 07:37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盛夏时节,沟壑中连片的秧田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尺多高的水稻开始抽穗,微风拂过,蝉鸣声中传来阵阵稻花香。这是记者日前在川中地区金光村、三河嘴村交界处的所见所闻。而在今年前,这片沟壑中的田块还是杂草丛生,是村民们避而远之的荒沟。

这种改变源于川中农村探索的集体“代耕代种”,化解了土地撂荒,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凉水乡金光村,今年以前700多亩田地就有200多亩撂荒。金光村村委会主任刘维仕说,全村人口779人,常年在家的只有202人,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土地撂荒,又没有人来流转,这不是办法。”

2016年,金光村村委会征得村民同意后,对4亩荒地进行“代耕代种”尝试,村组干部都下地干活,种植蔬菜、花生等。“一年下来,经济效益不是很高,还是解决不了谁来种地的问题。”金光村党支部书记施以安说,由于耕种不便,也没人来流转承包。

但凉水乡从中得到启示——利用撂荒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紧邻金光村的一条沟壑之中,记者日前看见一条巨大的“绿带”,这是凉水乡三河嘴村的连片稻田。三河嘴村党支部书记李元俊说,这些田块足有120亩,之前全部撂荒,“村里有275亩田,以前撂荒达到200多亩”。

三河嘴村从金光村的“代耕代种”模式中得到启发。征得村民同意后,今年初,三河嘴村请来施工队,用挖掘机对荒田进行整理。“机器进入田里,完全被几米高的茅草淹没,都找不到机器在哪里。”李元俊说,今年插秧季节,村组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挽起裤管一起插秧,热闹不已。

田边,三河嘴村的贫困户刘维光在抽水,对缺水的田块进行补水。村民杨云芳在田边察看稻穗。当地村干部介绍,贫困户在村集体 “代耕代种”的田块里干活,每天有30元的补助,他们的荒地交给集体,每年能获得每亩300斤黄谷,而非贫困户在3年后能获得每亩每年300斤黄谷。凉水乡村民杨胜清说,她女婿家一亩三分田全部让村集体 “代耕代种”。“完全没有意见,并且田块还得到了整治,否则长满杂草”。在三河嘴村,还有很多村民要求村集体把他们的荒田荒地管起来。

凉水乡乡长蒋合文告诉记者,村集体“代耕代种”不影响土地性质,不仅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还能发展村集体经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种植水稻的成本在600元左右,而产值能达到1600元。如果发展稻渔等综合立体农业,产值将更加可观。“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田地进行整理,方便小型机械进场。”蒋合文说,金光村、三河嘴村是贫困村,每个村有5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村里除了用这些资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外,也对撂荒的土地进行了探索。

“我们从最基层探索,解决谁来种地、乡村振兴问题。由于耕作不便,很难有人来流转土地,因此我们想到了‘代耕代种\’模式。”蒋合文说,三河嘴村整理120亩田共耗费30万元,但三年后就能回本,并开始走上盈利的路子。

“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金,村集体只要想干,到银行贷款来做这项工作也是合算的。”蒋合文说,这对西部地区撂荒农村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新闻推荐

乐至600余名群众集中展示健身运动项目

瑜伽表演。本报讯(韩菊芳)在第十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8月7日,乐至县开展2018年“全民健身日”集中展示活动,来自该县...

乐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乐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