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道教石窟中的“财神天团”

成都日报 2021-02-08 03:12 大字

安岳石窟中,从北宋到明代不同时期的赵公明像见证了财神的诞生

准财神刘海

傅盛 文/图

春节临近,人们拜年祝福时少不了说一句:恭喜发财。以前,家家户户更会在家门口张贴财神年画,或入庙拜财神,期望赐福吉祥、护家平安。财神,是在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仙之一,正月初五更有“接财神”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宋代,经济的发达和道教的兴盛,又为财神信仰推波助澜,至明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财神信仰谱系。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初五传说是财神诞辰,接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习俗。旧时成都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直到正月初五接过财神,商店才开门营业,称为开头盘。而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于是正月初四子夜,人们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焚香点烛烧金衣,打开大门和窗户,放鞭炮挂红布,恭恭敬敬欢迎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一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清代民国,“接财神”成为一种仪式表演:乞丐和无业人员扮演的财神爷穿着彩纸做的官服,头戴高帽,戴着川剧髯口,一手持“金鞭”一手拿托盘,挨家挨户进屋讨钱,一边挥舞手中“金鞭”一边唱道:“财神财神,送金送银”“财神开了腔,金银堆满缸”等祝福话语,或送给主人家印有“财神像”的红纸。主人往盘里打赏,此谓“财神进了门”,预示来年顺顺利利,财源滚滚。

财神是中国百姓供奉主管财富的神仙。在中国神话当中,财神的出现却比较晚,职司财富的财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与道教的兴盛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文财神、武财神、准财神等庞大的财神谱系。四川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唐宋以来石窟造像十分盛行,而距成都百公里外的安岳县,是现存道教石窟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最成体系的古代财神石刻,方便我们按图索骥了解财神信仰文化。

正财神赵公明的“封神”之路

都江堰有一座赵公山,赵公山上有一座财神祖庙。赵公山是财神赵公明的祖庭和迎财神活动的策源地。2010年,春节迎财神民俗被列为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赵公明被认为是司掌世间财源的正财神,就是每年春节“迎财神”活动中那位手执“金鞭”的正主。

据元代《三教搜神大全》记载:赵玄朗,字公明,原是天上十大日精之一,被后羿射下九个变为黑鸟,落在青城山成为鬼王。八鬼行病害人,唯玄朗独化为人,避隐青城山修道。天师张陵收他护卫炼丹室,授他“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关于赵公明的历史文献最早出现于晋代的《搜神记》,但直到宋代之后,他才从冥神变成了财神。

这位赵玄朗,最早现世的形象是北宋皇帝钦封的赵氏“圣祖”。“澶渊之盟”后,沉溺于道教的宋真宗赵恒,说梦见了曾转世为轩辕黄帝的赵氏祖先,传玉皇之命授予他天书,总治下界。这位赵氏先人就是赵玄朗,被真宗尊为“圣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式被尊为“大帝”的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真宗抬高赵玄朗的地位,无非是借助神权巩固自己“受命于天”的统治。而在民间,志怪小说的流行则掀起了另一场“封神”运动。南宋《宋朝事实》首次将赵玄朗描述为结九坛的神灵,并避圣祖讳改其名为赵玄坛,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全盘采纳并进一步扩充,到了明代的《封神演义》,让赵玄朗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财神。

《封神演义》中用了赵玄朗的字赵公明。赵公明本是峨眉罗浮山仙人,被闻太师请来当救兵,被姜子牙所杀。姜子牙灭商后主持封神仪式,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邓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合称“天官五路财神”。从儒雅圣祖到执金鞭的财神,赵公明的形象发生了巨变,而这一过程在今天的安岳石窟内有完整的展现。

赵玄朗圣祖像曾遍布各地的天庆观中,在安岳北宋开凿的“三清六御”道教石窟中,还保留着当初的真容。此像刻于山顶距地5米的悬崖上,赵玄朗居于圣母、紫薇大帝之中,旁刻有“圣祖”字样,高1.5米,肤质白皙、面容清瘦,留有八字须和山羊胡,龙眉凤目,头戴纯阳巾,上衣下裳着裙,外套大氅,双手置于胸前做隐形印,微笑下视,坐于皇权象征的圆雕曲径龙头靠背椅上,一副清风道骨之气,与宋徽宗道士扮相的《听琴图》几乎全同,为现存唯一的北宋赵玄朗像。而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脚下还有一龛明万历补刻的赵公明像,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跨坐于黑虎之上,一手捋须,一手置于膝上,面带笑容,四周彩云环绕,初具财神福相。但到了明代晚期,财神龛的赵公明像如同《封神演义》描述的那样,从白面道士变成黑面战将:头戴铁冠,铠甲披身,肩臂帔帛缠绕,左手高举元宝,右手斜置于腹前手执铁鞭,腿一曲一垂,脚一蹬一踩。赵公明手中的钢鞭可避邪挡灾、保平安;托金元宝则寓意诚信互利、招财增福。

文财神范蠡“互利共赢”

在清代绵竹年画中,赵公明与范蠡,一个是武财神,一个是文财神,双双入画,旧时无论豪门还是农家,春节时都要贴上他们的年画讨彩头。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范蠡说“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之后,范蠡功成身退。传说他与西施泛舟西湖,离开越国开始经商,主营渔业和贩盐,成为巨富后又散尽千金,晚年烧制“聚宝盆”后飞升为仙,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作为我国儒商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自号陶朱公,其《致富奇书》《陶朱公经商十八法》《陶朱公商训》是我国最早的商业理论,现在提倡的“互利共赢”就来自他的商业智慧。

范蠡留存的历史形象相对较少,常见于清代年画。在安岳明代石窟中,却罕见地保存了一尊范蠡文财神像,高60厘米,头戴官帽,身着官服,右手握一支毛笔,范蠡为文财神,此笔正是辨其身份区别于其他财神的重要道具。

和范蠡同为文财神的还有比干。这位商纣王的叔父,生性耿直,忠诚耿耿,因屡次直谏纣王惨遭剖腹挖心,死后被封为“守财真君”,有“此圣无心,故不偏心”的说法。他也是“福禄财神”,即“福禄寿”中的“禄”。在安岳石窟明代道教造像里,他被塑造为身着官服正襟危坐的老年官员,代表不偏不倚。

准财神刘海与机器猫“撞脸”

在长期历史演变中,财神形成了一个有20多名成员的庞大家族,文有范蠡、比干,武有赵公明、关公。除此之外,没有封号但只要能带来财运,也被赋予了财神职责,这就是准财神。

刘海是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原形为五代时的辽朝进士刘海蟾。他官至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后被吕洞宾点化为徒,得道成仙后云游各地,道号“海蟾子”。元世祖封他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明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成为准财神,与金蟾的故事有关。传说金蟾是嫦娥升天的坐骑。刘海的金蟾非四足蟾蜍,而是三足,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民间有“刘海戏金蟾,一步一吐钱”的谚语。刘海因撒钱济贫,受到民间崇拜敬仰。

在安岳石窟中,有多尊从宋末到明代的刘海造像。其中明代一尊刘海像,高60厘米,身着短褐,头梳髻,右肩趴着三足金蟾。奇特之处在于,刘海头部与身长比例为1∶4,头部雕成一个圆球形,两只眼睛如灯泡,嘴和下颚残缺。肩上金蟾双眼凸出,嘴巴上翘似露出坏笑。站得笔直的刘海左手抚胸口,右手甩袖,一副惊吓表情,与金蟾古怪神情相映成趣。这憨厚呆萌的神态,竟与著名的动漫形象机器猫撞脸。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追逐财富有违君子之道。然而随着两宋商业和手工业兴起,人们经商发财的意识逐渐浓厚,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追逐财富不再受到道德的制约,这或许是财神信仰出现的土壤。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更加蓬勃发展,追求财富的新兴阶级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护佑,财神信仰应时而出。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那就是众多历史人物被“封神”、纳入财神谱系。关公代表勇武忠义、公正无欺,范蠡代表智慧,比干的正直,刘海散财济贫……从此,我们对财神的崇拜,与做人之道紧密相连,获得财富的关键与为人品质紧密相连。历史先贤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对财富观念的道德规范,善恶的评判标准,以此引导人际关系。人们在供奉财神的同时也是对先贤做人之道的崇拜和认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提出的这一财富价值观流传至今,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追求幸福与财富的基本准则。

新闻推荐

离开“周六福” 假冒“金六福” 老板获刑,被罚40万元

因加盟的“周六福”珠宝加盟费上涨,福建男子叶某在接手父亲的珠宝店后“改换门庭”,在网上搜索“金六福珠宝”LOGO,将其用于...

安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安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