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齐升 动能澎湃

资阳日报 2020-12-07 11:07 大字

资阳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全媒体记者 赵明 摄

□全媒体记者李梅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十三五”时期,资阳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构建“5+N”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全市工业经济在质效、结构、创新、融合、绿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产业格局加快重塑

初冬,资阳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项目现场,400余名工人正忙着内外墙装修装饰。外墙围挡脚手架已拆除三层,建筑顶部流线型的轮廓露出,显示出极强的设计感。

资阳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是资阳市临空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不久之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临空高端制造产业将在这里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利好政策交汇叠加,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资阳将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1小时经济圈,由此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将促进产业加快聚集、集群发展。

为抢抓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市委作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生态圈功能区为抓手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转换发展动能建设成渝中部产业集聚核心区的决策部署。

工业方面,着力构建“5+N”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生态圈、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高标准谋划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等5大主导产业生态圈,以及交通装备与电子信息、临空高端制造、医药食品等7个产业功能区。突破发展口腔装备、临空制造、航空食品、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

坚定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体的增长动力、以工业为主力的新增长点的培育。“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42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8%,成为推动资阳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力量。

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资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6位。工业用电量累计实现4.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7%,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今年9月19日,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牙谷研发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全面提升中国牙谷的区域科研成果孵化和转换水平,形成了涵盖一、二、三类产业的全国性检验检测联盟和注册认证绿色通道。

过去五年,资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施创新体系建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装备制造产业有规模企业45户,形成了26万辆商用汽车、商用电动车、专用车及12万台柴油发动机等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

生物医药产业有规模企业18户,可生产414个品规的药品、96个品种的医疗器械,国、省基本医药采购目录品种分别达到66个、79个。

“中国牙谷”签约入驻企业72户,93个“资阳造”口腔产品投放市场。

食品饮料产业有规模企业61户,集中于酒类饮料、猪肉、柠檬、粮油加工4个产业链。

纺织鞋服产业有规模企业21户,纺织能力50万纱锭,硫化鞋产能超过1亿双,加快承接成渝产业转移,签约鞋业转移企业353户,建成投产132户。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共完成工业创新投入7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26.7亿元,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发明专利年均申请130件以上。共享铸造首创大尺寸3D打印项目被工信部确定为144个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之一;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检测中心被认定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中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资阳市首家成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企业。

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资阳获批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创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安岳经济开发区、乐至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资阳高新区中国牙谷创建省特色产业基地。2019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集中度达到66%,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5%。

营商环境日益改善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6日,《资阳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推进方案》正式实施,在全省率先为企业复工复产“列清单”“划重点”。市委、市政府创新开展“双百双增”行动,深化“保姆式”服务,一企一策,对工业企业在贷款贴息、市场拓展、用电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市企业的复工复产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企业要发展好,营商环境必须好。过去五年,资阳市着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

围绕资阳工业发展,资阳市各级各部门利用提前介入、模拟审批、全程代办、“保姆式”服务等方式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限,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完善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和涉企问题快速调处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妥善解决;深化“放管服”改革,尽可能实现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争取让企业“一次都不跑”,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审批流程,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五年来,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7个,计划总投资576.3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314.9亿元。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29个,投资超千万元技改项目29个,累计投资超过11.4亿元。

新闻推荐

三学村:激活“红色引擎”助推村级场镇治理

本报讯(陈南骏吴双桂)近年来,安岳县通贤镇三学村聚力党建引领,从网格化管理、搭建议事平台、增进文化认同、落实志愿服务...

安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