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工号子 唤醒岁月记忆

资阳日报 2019-07-25 07:28 大字

□资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李学钦

安岳县古称普州,始建制于北周建德四年。安岳境内丘陵起伏,岩石多而坚硬,以石刻为生的工匠甚多,为大量的摩崖石刻与雕像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岳石刻造像极其丰富,以古、多、精、美为特色,造像敦朴、线条粗犷雕工精细华美,这里凝聚的便是石工们的血汗与智慧。

历史上安岳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石刻艺术的发展尤为重视,大力推进,如唐代就有释玄应等高僧到安岳建寺、造像,石刻造像极其丰富。宋代冯山、刘义奉等262名进士,地方官员如普州刺史韦忠、杨珪等也大力提倡、主持造像刻经。如此历史背景之下,安岳的优秀石工自然是层出不穷,而石工作为一个兴盛的行业也愈加人丁兴旺,彼时盛况几乎达到村村都有石工的地步。

石工号子渊源

多如繁星的石工匠人随后慢慢消失在茫茫历史中,能在石壁上留下字号的毕竟极少。北宋晚期,一些著名的石工匠人就在一些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的大名,而这些匠人又以文氏家族为最,如文仲璋及其子孙侄儿以及同族文惟简、文惟一、文居政、文居道等。在安岳县相邻的资中、隆昌、荣昌,也有文氏家族的作品。特别是在大足石刻中,现在找到有名有姓的工匠共25人,其中有17人都是安岳文氏家族成员,最早记录的是文氏高祖辈文昌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在大足石门山造经传。历朝历代石工们在开山采石活动中,随之产生了开山采石的劳动号子,这就是“安岳石工号子”。其实,安岳石工号子并非安岳人独创,号子最早出现于石工们开山采石活动中,随之产生了开山采石的石工号子歌。

传说石工号子最早源于秦统一六国时,修长城时劈山凿石,就有石工为了提气喊号子。石工号子多为套歌结构形式。石工取石料时,将大石块用铁钎、手硾凿小孔,再用铁钎、大锤砸开,这时要唱《翻山号》。唱《翻山号》时,拿大锤者领唱,众石工和唱。大锤落下重音刚好是号子每句的最后一个词,众石工手锤的叮叮当当声属于伴音,欢欣而跳跃,仿佛给美好的清晨奏响的序曲。大石块被砸开后就开始撬石头,掌脉师(众石工中经验值高、有威望者)领头唱,众石工跟唱《步步紧》《尖三声》。石墩沉重,一声呼号,众人劲力汇聚一处,心也汇聚一处,迈开步伐,步调随着号子节奏步步向前,呼吸节奏与步伐节奏相互协调,每一步坚实的步伐都饱含了石工们一往无前的精神,一身精气神就随着号声回荡在山野间。撬开的石墩需要移动到平坦开阔的位置继续打造,成为一定规格的石板和条石。抬石头,众人唱《齐步号》,也是一领众和。修房立石柱,唱《急三声》。至于吃饭时吼号子,或者劳动之余休闲娱乐吼几声,则词不固定、临场发挥。

石工们开山采石必唱石工号子,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石工号子就已唱响普州大地,唐宋时期的石工号子流传更为广泛。安岳石工在劳作时呼号子的情形保留至今。而今,安岳石工们在开山采石、修塘筑坝、盖房造屋时,配合着各种劳动,呼喊着不同节奏、词句的号子,被称为“安岳石工号子”。安岳石工号子沿袭四川民间石工号子,代代口耳相传。完整的安岳石工号子包括32腔、72号。可是由于石工的一代代老去,得以流传下来的仅有十余首了,如花花腔、四平腔、节节连、大五声、哭神号等。安岳石工号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多以高亢自由的声腔呼唱,呼唱时一领众和、沉重有力,体现劳动中朗诵的音乐节奏,反映了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审美情趣,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石工号子句法有两声号、三声号、四声号等,唱腔曲牌按劳动工种分“大锤号子”“抬石号子”“翻山号子”等。

成套石工号子中的各单个曲目,彼此间风格各异,如“大锤号子”多由劳动者在挥锤前唱出自由嘹亮的山歌性腔调,然后在举锤和落锤时唱出极有力的呼喊式歌腔,音乐粗犷豪壮;“撬石号子”因劳动强度较轻,动作协调,曲式多为呼应式对句结构,歌腔则比较柔和流畅;“抬石号子”因歌腔需配合集体步伐(分快步和慢步两种),节拍清晰、规整,节奏鲜明,其中走快步的歌腔轻快活跃,结构多为短句接应式,走慢步的歌腔稳健有力,结构多为长句接应式。

传承民间文化

“嘿哟,又来撬哟!”随着一声高亢激昂的领唱,石工号子们齐声呼喝起来,手臂上坚实的肌肉一紧,一块重几百斤的大石头被抬了起来。这是安岳石工们在工作现场呼唱石工号子的情形。

刘光举是一名安岳石工,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拜师学艺,身负三十二腔七十二号石工号子技艺。为了更好传承石工号子,刘光举2015年邀请专家利用号子素材创作了音乐及情景剧《山神》,把石工号子用文艺作品形式搬上舞台,在安岳的百姓大舞台上展演。刘光举原本只是在当地石工里和文艺小圈子内有些名气,但这两年,随着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推动,刘光举和他的石工号子已重返大众视野。

安岳石工号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来体现劳动中朗诵的音乐节奏,其歌词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多变,保持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原始唱法,为各类文艺演出添彩。安岳石工号子是安岳人精神文化的体现,是记录安岳建筑历史与地方风情的典籍,是研究安岳人文历史的依据。安岳石工号子的传承谱系普查整理起步较晚,因为以前没有登记过石工名单,所以石工号子传承代谱是根据健在的石工口述为据,能记录下来只有四代,时间追溯到19世纪早期。其实,安岳石工号子的历史传承应从南北朝算起,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安岳石工号子主要分布在永清镇、石羊镇,安岳县内各乡镇均有石工传唱。由于安岳石工也到其他地区务工,安岳石工号子也随之传唱到了遂宁、内江、南充等地。

安岳石工号子,唤醒了我们的岁月记忆。随着建筑施工中机械代替了劳动力,石工号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劳动功能属性正在逐渐减退,艺术属性逐渐显现。为了保护石工号子,令其不至失传,2018年8月,资阳市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公示,安岳石工号子名列其中。锤音铿锵有力,抬石步履如山,石工的背影逐渐远去,悠扬的石工号子也随着历史的风尘越飘越远。或许,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将很难看到劳动中的石工,很难听到这些汗水里的号子,但我们希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安岳石工号子能在艺术的舞台上存续下去。

新闻推荐

一亩鱼塘纯利润一两万元 何有洪的养鱼经

□周金泉李小明近年来,一种浑身黢黑的黑鲫鱼,因肉质细嫩而在安岳的餐馆受到顾客热捧。安岳县李家镇养殖户何有洪的鱼塘...

安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