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户”刘孝勇:7次搬家见证幸福升级
顺庆区李家镇指路碑村村民刘孝勇,47年来, 在城乡几进几出,经历了7次搬家,只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今,73岁的刘孝勇回到了故土安享晚年。老人说,从10平方米的茅草房, 到村里第一栋二层楼, 到城里近120平方米的三居室,他的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幸福升级。
边挣工分边开店 从茅草房搬进小二楼
刘孝勇的父母养育了6个孩子,一大家人只能挤在草棚里。1971年,刘孝勇结了婚, 和妻子居住在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草房中。 随着大女儿和儿子的出生,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
为让家人的日子好过一点,刘孝勇在村里开起裁缝店,每个月给村里交钱抵工分,一年能挣四五十元。刘孝勇回忆说,当时不允许个人经商,他和妻子只能悄悄地干木工活, 积攒了点钱后,1976年, 刘孝勇在老屋旁边盖起了3间新房,一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挣工分、当裁缝、做木匠,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刘孝勇原本做好了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打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刘孝勇的人生发生大转折。
“包产到户,允许私人做生意。”头脑灵光的刘孝勇夫妇俩把裁缝店扩大了几倍,招收了学徒,制作成衣,到南部、蓬安甚至巴中去销售。 钱包渐渐鼓了起来,1984年,刘孝勇把房子推倒重修,建起了村里第一栋二层小楼。 他家也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落叶归根 从城市回归美丽乡村
后来,农村的生意慢慢不太好做,1987年, 刘孝勇毅然进城当起了布匹销售商。
当时手里只有几千元的刘孝勇在旅馆里租了一个单间。“一个月5块钱,划算。”老人回忆,房间有五六平方米,既能住人,还能堆码货物。
生意越做越好,刘孝勇开始寻找机会扩大规模。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充市的西门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刘孝勇主动申请入驻。
“1988年,西门市场还只是一个空坝子,大家露天摆摊。1990年,坝子上盖起了大棚,1992年又盖起了楼房,逐渐成了气候。”从露天到室内,从几个人的小摊到拥有成百上千户商家的市场,刘孝勇见证了西门市场的崛起。
后来, 刘孝勇在新建街道附近租了房, 住宿比旅馆条件好多了。“生意火爆,也赚到了钱。”1995年,刘孝勇花了6万余元在城里买了一套三居室,面积有近120平方米, 结束了近10年的租房生活。
城里有了新房, 住了却不到1年。1996年,国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刘孝勇回到李家镇,租赁土地,贷款盖起厂房、宿舍,买来设备,建起织布厂。
2004年,由于技术、成本等问题,刘孝勇关掉织布厂, 回到城里干起销售布匹的老本行。 直到2014年方才离开经营了数十年的生意。
“儿女们都成家立业,我们老两口想叶落归根。”刘孝勇终于停下了脚步回到了老家。修缮房屋,种植花草和蔬菜,还养了十几只鸡。“退休” 的刘孝勇也没有闲着。他说,村里水、电、路全通,天然气主管安装完毕,“幸福公交”直达城区。这一切,都让他非常满意。
曾江林 南充晚报记者 祝真珍
新闻推荐
□喻江红本报记者陶思懿四川绿初原牧业集团有限公司从2012年入驻安岳到现在,通过6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公司已发展成...
安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安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