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粉条”的“三级跳”
□本报记者 周金泉
进入秋季,随着新鲜红苕次第上市,安岳县周礼镇迎来了新一轮“周礼粉条”的生产旺季。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千家万户的粉条生产户,为周礼镇赢得了“西南粉都”的声誉,并打造出“周礼粉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记者近日在周礼镇看到,当年的生产盛况已“销声匿迹”,仅余100余户在“苦苦坚守”。
对于这一变化,周礼人却显得很镇定。从热闹到安静的背后,“周礼粉条”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传统到现代
产值节节攀升
10月13日,在周礼镇田坝村,洪果家庭农场的粉条现代化自动生产线一派繁忙。农场主秦洪果是 “周礼粉条”第一代到第三代生产方式转型的亲历者,他上月才接待了前来寻求合作的成都白家粉丝公司的代表。
“第一代是传统的小作坊,全手工生产。光是人工揉粉这一工序,就需四五个壮汉反复揉两个小时,才能将几百斤的苕粉揉成200斤左右的粉团。而且,第一代都用硫磺来杀菌、保鲜,晾晒也是露天的,粉条存在不卫生等问题。”秦洪果说,1998年他在跑粉条销售的时候,发现“周礼粉条”的生产方式已与外省机械化生产水平严重脱节,“必须想办法减轻劳动强度,采用电动搅拌、电动打瓢等方式来生产粉条。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半机械半手工的第二代生产,这种方式采用冻库取代了以前的露天晾晒,解决了自然晾晒不卫生的问题,也不再用硫磺保鲜。”
秦洪果介绍说,在“周礼粉条”第一代生产阶段,镇上的小作坊生产量有限,所采购的苕粉原料只占全镇农户生产量的70%,剩余的只有拿去喂猪;进入第二代生产后,农户的红苕已经不再喂猪了,因为红苕粉供不应求,粉条生产户还需到周边乡镇及市县收购干粉。
可是,第二代的生产仍未解决“周礼粉条”添加明矾的问题,人们对明矾的顾虑一度导致“周礼粉条”市场销量下滑。秦洪果意识到 “周礼粉条”的生产方式必须再一次转型。秦洪果依托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的科研支持,率先拉开了“周礼粉条”向第三代生产转型的序幕。秦洪果说:“第三代就是全自动的生产线了!同时,通过工艺的改进,粉条中不再添加明矾,还保持了‘周礼粉条’的口感,我们研发出了多种味型的速食冲泡粉丝,卖到了机场、火车站和大超市。”
从“周礼粉条”生产的第一代到第三代,秦洪果不仅拥有了家庭农场,还有了现代化的公司。粉条年产值从第一代的三四百万元,到第二代的六七千万元,再到第三代满负荷生产的两亿元!
转型深受欢迎打造薯业小镇
有了秦洪果的示范,周礼镇生产户积极向第三代转型。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佳音)10月10日,市政协副主席陈绍华率市政协研究室一行到扶贫村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调研指导工作,看望慰问驻...
安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