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乡愁——雨晓荷散文集《歌唱的蟋蟀》读后
□ 刘武洋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意渐浓之际,我心中莫名增添了几分烦躁与失落。忽然收到老家雨晓荷先生快递来他的散文集《歌唱的蟋蟀》一书,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推开窗户,晌午的阳光如流水般倾泻进来,望着眼前装祯精美的散文集,带着愉悦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雅正”起来。书中行云流水般的描写,文中娓娓道来的乡愁,宛如一缕缕清风扑面,沁人心脾。从“日高人渴漫思茶”的午后开始,读到“长河落日圆”,读到“月上柳梢头”,读到“夜深篱落一灯明”,读到“星稀天欲明”……我仍然不忍释手,还兴致勃勃,亢奋不已。
十多年前,我已经知道并关注着家乡的打工诗人雨晓荷,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安岳农村,与我的家乡乐至田挨田土挨土,是近邻老乡,是一块儿吃红苕坨坨和包谷粑粑长大的农村娃。我们有着同样的成长经历:他中学因家庭贫困辍学后,代过课,打过工,当过保安,做过诗刊编辑;我名落孙山后,摆过摊,杀过猪,站过柜台,做过新闻记者。不同的是,他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无师自通,先后出版了诗集《和一盏灯同居》和散文集《歌唱的蟋蟀》,还获得许多奖项,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从事着高尚的“慈善事业”,还积极地辅导培养新人,帮助新人编校、张罗出版作品。而我却把文学创作视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炫耀资本,沉醉于纸醉金迷,追逐铜臭,仍旧一事无成,与其相比,天壤之别,自愧不如。
掀开《歌唱的蟋蟀》一书,气势磅礴,大伽们为该书“作序”三章,题词、评论甚多,连每一篇都有“评语”,可见雨晓荷的人气之旺。书中许多文章曾经在《资阳日报》上发表,今天再一次拜读,很亲切。我的拙作偶尔与其同版“做邻居”,读来很温馨。
雨晓荷的散文取材很广泛,也很平凡,蟋蟀、青蛙、牵牛花、爬山虎、红苕藤、柠檬树等皆入文章。家乡的花草树木是有生命的,家乡的小动物是有灵性的。“中国柠檬之都”安岳,有柠檬花、柠檬果、柠檬茶、柠檬酒等产品为其名片。“品柠檬茶请不要急躁,不要搅拌,急会把心情搅乱……杯中的柠檬片,在呼吸……因为柠檬的生命和灵魂在慢慢升华、缓缓释放……”(《安岳人的柠檬生活》)。我喜欢这样的叙述,低声慢语,雅致,恬静,细腻,温润,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忸怩作态,仿佛在为我的乡愁“代言”。
“歌唱的蟋蟀是镶嵌在寒冷日子里的一支火炬,照亮漂泊的心灵,温暖浮萍的时光,让游离于乡村与城市的魂魄开始皈依超然的姿态……只要一息尚存,它就歌唱不止……从炎炎夏日走向冰冷的冬天,历经寒暑磨砺,备受风雨洗礼,歌唱不休地走向春天,走向生命的归宿……”(《歌唱的蟋蟀》)。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倔强的“蟋蟀”在逆境中拼搏、奋斗。这是一位打工者在社会最底层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位漂泊者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的奋力呐喊。
“从家里带来牵牛花的种子,种在阳台上的花盆里……一株株牵牛花的萌芽、长藤到生叶……牵牛花生命的终结,是它生命的涅槃……”从家乡带来的是种子,长出的是乡愁,结出的是思考。《阳台上的牵牛花》一文,看似一篇普通小文,却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除去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之外,就是作者灵性附于笔端所致。
我喜欢阅读散文,尤其喜欢散文中的淳朴、苍凉、沉郁、深邃。一滴水能折射出万丈光芒,雨晓荷的散文,小中见大,具有视通万里的穿刺力和力拔千仞的突兀性。几多篇幅让我乡愁绵绵,几多语句让我热血沸腾,甚至终生难忘。
雨晓荷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如纯蓝的天空中飘荡的白云,柔和、妩媚,随着情感的流动,文字时而透着明灿灿的鲜亮,时而散发蓝幽幽的光晕。读这样的文字,如品香茗,让人清新;如饮佳酿,使人沉醉;如沐春风,感到温润;如遇美食,觉得甜美……这些文字不失高雅、洁净、淑婉,又十分贴近生活。读到雨晓荷的散文《插秧的母亲》《走进腊月的村庄》《三月枝头的诗意春天》《听秋雨》等,内心总是充满无边无际的空灵感,能听到鸟羽和花瓣散落的忧伤和柔情,就好像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旋律在滑翔,那些如煨着的慢火似的语言,带着淡淡的忧伤,缱绻的柔情,直达心灵深处。
读雨晓荷的散文,还能够读到他那一颗慈善而雄壮的心。晚年的杜甫,拖着饥寒交迫的病体,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潦倒地行走,苍茫大地,何时是个头,哪里是归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般人读来,可能会看到深秋里青衫单薄的清瘦诗人,在一丛菊花跟前叹息流连,木然地感到画面的风雅。“晓月如禅洁无尘,荷绽清芬绿有馨,文章传神歌载舞,雅致妙韵慰乡音”,读过雨晓荷的散文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这首七言绝句诗,真是对善良坚强的他的最好白描。
同样背井离乡的艰辛,别样酸甜苦辣的乡愁。
新闻推荐
国庆节期间,安岳燕桥村游乐场吸引了八方游客观光娱乐。本报记者王勇摄10月3日下午,雁江区幸福谷度假村,一支“迎亲”队伍迎...
安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安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