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荣州 兴盛的摩崖造像

华西都市报 2020-01-23 01:51 大字

墨林吕仙崖唐代的摩崖造像。

民国时期的荣县大佛石刻像。

荣县后龙山明代摩崖石刻。

宋摩崖石刻佛像龙洞。

荣县铁山古道唐宋时期摩崖石刻。

□曹念文/图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时期,荣县的佛教传入实际上也是比较早的。目前有历史记载和推论的,起码在隋末、初唐时期就有,四川考古研究院出版的《四川唐宋佛道龛窟总录·自贡卷》就定论了荣县现存最早的部分摩崖佛像。在白雀寺和荣州的吕仙崖部分山上,是初唐时期已经有的摩崖佛像。

要造摩崖石刻佛像,在古代是浩大的工程,一定要有大量的经济投入。荣县在西汉时期就有盐、铁和土陶,在当时有盐的县州不少,产冶铁的州县也有,但是盐铁同时出现在一个州县就只有荣州,这也为大量的摩崖造像提供了经济基础。

始建于唐代 佛像巍巍然

《四川唐宋佛道龛窟总录·自贡卷》记载:吕仙崖摩崖石刻菩萨坐像与盛唐——中唐长安出土的圆雕菩萨造像特征相似,风格属中唐造像。

荣州大佛始建于唐代,从白雀寺龙洞开始造像(今罗汉洞)。乾隆本《荣县志》记载:“大佛山在东城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横竖……”根据赵熙的诗云:“金像巍巍入太虚,元丰元佑八年成”推算,荣州大佛贴金工程是宋代元丰年至元佑年,用了八年时间才完工。

荣州大佛造型气势雄伟、衣纹流畅、慈眉善目、神韵飘然,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匠心独具的上乘之作,是中国石刻遗存的艺术瑰宝。大佛凿刻完工后,即修了殿宇保护,民国《荣县志》描述大佛的规模:“旧时寺门、抵今溪岸”,可见当时的恢宏气势。大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 米,肩宽 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未来佛)。同时在龙洞雕刻的佛像,自然山崖、历史文物、佛像均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在保存完好的有5龛造像,其中两龛内容相似,都属观无量寿经变。龛内刻有楼台亭阁、经幢、宝塔,庄严的佛像,坐在莲花台上的诸佛菩萨,以及舞乐等,和大足佛像、安岳佛像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宋朝的荣州佛教繁荣,不但有大佛寺、白雀寺,在城西南,还有二佛寺和千佛摩崖造像。在荣州西,还有古佛寺,加上吕仙崖及铁山古道沿路的大量佛像摩崖石刻多达千尊,当时的荣州佛文化发展已成为巨大的造佛运动。

一城三古佛 全县万菩萨

在荣州境内,还发现大量的寺庙建设的记录。乾隆到民国的《荣县志》记下来的荣州全境有两百多座有名有姓的寺庙。现在的荣县境内,叫千佛崖的地方就有两处,每一处都有上千佛像。所以唐宋荣州“一城三古佛、全县万菩萨”是名副其实的。

荣县佛文化的传播和遗留,是因为荣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究其原因,荣县有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上开化极早。

赵熙编《荣县志》中说:“惟荣久为青阳封国,常璩称德在少昊,又称被文王之化,秦幽同咏,故有夏声,于荣也准之时地而皆近。”少昊时期,荣县就以德教化,到文王时代,文风已经化俗荣县了。秦时荣县制辖蜀郡,为南安县的主要地域,“南安者,兵后名谊,言南中安定耳”。朝廷建南安就有想中南方安定的意思。这个记载说明:在秦汉前,荣县就在文王教化下,有比较完美的文化意识、开化比较早。

其次,荣县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在西汉就有井盐的开采,而且比较普遍。陆游到荣州来做官,从来牟铺进荣州境,就感叹得不得了:“长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呀官道旁。”陆游到荣州的第一印象就是,经济发展这么好,有这么多的盐井在熬盐。同时他又写下了千古名句:“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由于有经济基础,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士人都很善良,到处有不少人在读书作画写诗,这是当时荣州社会生活的写照。

除了井盐以外,荣州还有铁厂在炼铁,有外运煤炭和土陶等经济产品。经济繁荣,佛教兴盛,陆游接下来是这样描述:“闭阁扫地焚清香,老人处处是道场。”可以看出,当时荣州的佛教活动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

荣县佛文化影响了荣县历史发展,荣州成为了蜀东南的佛教传播主要大通道。在蜀东南地区,沿峨眉山、荣县、安岳、大足这一条大线路发展,形成蜀南四个大的佛文化的遗迹。而荣州周围的地区,井研、犍为、威远、宜宾、内江都没有大量的佛文化造像遗迹,是不是有点奇怪?其实,这恰好证明了荣州是“大道东去、佛法西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文化传播的重要历程之地。

正月初七始 立灯竿悬灯

荣县佛文化中,还有自贡灯会发源的历史基因。荣县佛文化影响形成的天灯会,是自贡灯会活动的发源之一。每年正月初七开始,各祠、庙均要立灯竿,悬红灯,举行祭祀活动,时称天灯会,亦称天灯节。

据荣县杨泗岩摩崖石刻记载:“同治十二年,36杆天灯通宵达旦持续燃放月余。”从勒石记碑记载了每户出钱最低240文的集资,就足以想象出当时的盛况。据赵熙《荣县志·灯火》记载:“岁时风土各有可纪之俗。荣县新年灯火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者,盖林立矣。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为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然四五百灯。各乡馆举孟兰佛事,夜张花伞,其制不一,火之发也。瑰怪觉目,是皆承平游嬉,经兵乱而财竭矣。师灯为西凉胡舞,木縆诸技,唐宋具祥焉。”“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

在唐宋时期,受荣州佛教天灯会的推动,荣州灯会其场景已甚为壮观,灯彩已甚为绚丽,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逊色。荣县的佛教点天灯、放燃灯活动,成为今天在全球负有盛名的自贡国际灯会的发源之一。关于天灯会的记录,在荣州不少地方都有记载,而天灯会又是在佛教和道教相互影响下形成的。自贡大公井(当年的荣州辖区)出土的“五皇庙碑”也记载了这样的盛会。天灯会也对整个蜀东南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如今蜀南很多地区依然保留了“天灯经”在天灯会上的诵读形式。

新闻推荐

自贡市政协到荣县双石镇金台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

1月14日,市政协到荣县双石镇金台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记者卜一珊摄)...

荣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