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古道 追寻三千年的旧影(下)

华西都市报 2019-09-09 04:01 大字

汉代开始形成的荣县井盐古道牛角山段。

铁山古道荣县段后龙山摩崖石刻。

华阳山摩崖石刻。

铁山古道遗留的清代石笋山天灯碑摩崖石刻。

铁山古道上至今保留的荣县土陶生产工艺。

□曹念文/图

铁山古道,是贯穿自贡荣县到自流井全境的一条石板山道,是古代到成都的大道。历史上,铁山道与成都西线沿青衣江、东线沿沱江南下的水道一起,成为成都向西南进发的三大通道之一。

铁山古道在历史长河里,还是盐、铁、陶运输与佛教的重要传播道路。在古代巴蜀地区,普遍都发展农业,出产铁的地区很少,出产盐的县也很少,而荣国则盛产铁、盐、陶,三样合为一体,这是全国都很少见的。荣县西北古有铁山,冶铁铸造较早,三国时期已具规模,成为兵器生产重地之一。历代的《荣县志》有多处记载:“荣倚铁山之利,诸葛武侯铸兵器,唐贡利铁,兹一古冶也。”记录了荣县自汉到唐都是向朝廷进贡利铁。

锻造兵器

汉代冶铁遗址留存

目前在铁厂镇(原铁厂铺)发现的荣县汉代冶铁遗址“铁炉嘴”,是蜀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代遗址,它见证了荣县冶铁在巴蜀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今天荣县的铁厂镇边,汉代冶铁遗址还在。冶铁在古代,是国家的重要战争物资,是国家专门特殊管理的重要产业,它在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盐一样,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铁山古道为运铁器,自然是国家重要道路。

荣县的制盐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境内自来牟镇(铺)、长山镇(铺)到旭水河流域相继开凿出了盐井。历史上的小井沟一带就是满山遍野井盐开采,而且是小井(卓筒井)。唐宋以来,围绕盐井而逐步形成了一些集市城镇。明末第一口天然气“大火井”的开凿成功,在历史上奠定了荣县在大西南盐业发展中的地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及历代《荣县志》都有关于荣县盐业发达的记载。

荣县是我国卓筒井采卤制盐的发祥地之一,在宋代就开始了卓筒井提卤,即采用直立粗大的竹筒来吸卤制盐。井口直径仅有竹筒大小,却能打井数十丈深。陆游《入荣州境》诗中就写道:“长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诗里的“长筒汲井”就是卓筒井,而陆游写的“辘轳咿哑官道傍”(来牟铺)无疑就是铁山古道的官道。

自贡市交通志》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公井(今贡井)盐开始运往西川一带销售。”今天考察出的“井——荣”盐道,就是从铁山古道把公井、荣州两地盐场的盐运往西川。铁山古道通过竹园铺、石牛铺以后,进入嘉定府(乐山),再进入雅安、康定,南下西昌、达彝、藏地区。荣、公盐场的巴盐流入茶马古道、散旋在云贵川康的更多的羊肠小道,进入千家万户。

铁山古道让荣州、公井的盐业发展进入鼎盛期,成为四川井盐主要产地之一,对自贡“因盐设市”有决定性的作用。直到今天来牟镇、长山镇依然是自贡盐卤的重要提供区域。

设窑烧制

秦汉即有土陶生产

在盐铁发达的荣州,秦汉时即有土陶生产,据《荣县志》载:“汉初蜀南安为侯国,荣县处南安腹地,土陶工艺自邛崃、彭县传入,在来牟、观山一带冶铁铸兵器,设窑烧制碗、罐、钵、盆,以供使用”。历经千年发展,荣县土陶业与冶铁业、制盐业等产业一起,促成了荣县在巴蜀的重要地位。荣县土陶产品也是通过铁山古道,销往川南、川西、到康藏,成为制作盐帮菜中不可缺少的泡菜坛,今天依然发挥作用。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荣州,隋唐佛教的传入,使荣县成为佛像圣都,沿铁山道凿了很多摩崖石刻。在铁山古道上,到处是佛的影像。陆游在《入荣州境》还写道:“闭门扫地焚清香,老人处处是道场”的佛家影响。荣州佛教与蜀巴在隋代传入的时间是一致的,到唐代已非常兴盛,荣县城郊开凿有大佛、二佛、古佛、千佛崖,以“一城三古佛、举县万菩萨”著称于世。其中始建于唐代的荣县大佛最负盛名,是古代工匠的上乘之作,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凿大像”的瑰宝。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旧时寺门、抵今溪岸”,气势恢宏。在东山还凿有龙洞摩崖造像及题刻,与大佛毗邻,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唐宋以来开凿的荣县二佛、古佛和千佛崖及布满古道的大量石佛造像,构架起荣县佛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为沿峨眉山、荣县、安岳、大足佛文化传播线路上的重要节点,荣县佛文化遗迹群是蜀中佛文化遗迹群落中关键的一环,对中国佛文化西南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荣县铁山古道还有大量社会生活物资交流运输,煤炭、茶叶、山木、桐油、粮食、石灰、竹篾、酒等物资从荣州山区南下西上,《川盐文化圈研究》中记载:仅光绪年间,荣县山区(荣县煤炭主要在铁山山脉)通过双石铺挑运到公井盐场的煤炭年均370万——500万公斤,可以看到这一条古道的繁荣。

半日马程

诸多铺舍林立

乾隆本《荣县志·卷二·铺舍》记载:“西北界井研、西南界犍为,上抵嘉定,直达成都。地虽偏僻,公文投送频繁,今额定八铺,每铺设司马兵各一名,奈山径崎岖,各铺道里远近难于画一,阴雨水涨文移多滞,凡有紧急案件,专差迈投,庶免迟误之弊。”《荣县志》描述这些铺就是成都周边称为驿站的兵站,有专门的兵在驻扎,保证道路的畅通。这些遗留地名是铁山古道上的活化石,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地图上寻找到以“铺舍”形成的铁山古道的影子。

我们从井研的竹园铺开始,在地图上向东移动,沿荣县境内的来牟铺、青杠铺、铁厂铺、白石铺、进荣州出南门,南下观音铺、双石铺、李子铺、桥头铺出荣边乡荣州境进入(富顺)双石铺(今天自流井仲权镇)到漆树乡进入宜宾。这些铺舍的路程距离差别不大,都是半日马程,为我们完整地画出了当年铁山古道的全程路线。

历史形成的铁山古道,推动古代荣州成为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州。隋唐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说:“荣虽山谷间,实乃郡国一都会。”而今,在荣县铁厂镇、东兴镇一带,在大石门、小石门等处,铁山道的遗址在崇山峻岭中隐隐约约的存在,记述了那些悠久的历史故事。

铁山道的遗址在今天自流井的仲权镇,形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古铺。仲权镇在荣县、富顺、宜宾三交汇的地方,相对地理比较好,云南的烟土、内江的糖、富顺当地的酒以及荣州的盐铁,到后来的自流井地区发达的井盐,在双石铺(仲权镇)交流物资。当年的双石铺有“富半场宜半场,荣县只得边边上”的民谣。

民俗花灯

自贡灯会的起源之一

双石铺因此受宗教上南道荣县的影响,民俗受下南道的影响,而民风受广东、福建、云南、湖南、安徽等地影响,产生了天灯会、民俗花灯、狮灯、龙灯等重要的民俗活动,与铁山道上的石笋铺、荣县双石铺、李子铺、龙潭场等地的天灯节一起,成为了自贡灯会的起源之一。

荣县杨泗崖天灯会碑记,力证天灯会之盛况。这块天灯会碑记,纵向0.70米、横向1.20米。据碑记载,当时天灯会就有151人捐资,可谓盛况空前,捐资最多1000文,最少也有120文。乡民立杆点天灯的残痕至今犹在。每年正月,杨泗崖上张灯结彩,36盏天灯昼夜不熄,燃灯一个月。可以想象,在长两百多米,宽仅三四米的狭长的绝壁上,天灯一亮,何其壮观。整通碑记无碑文,全录捐资者姓名和金额,并加冠“天灯会碑记”为题,简明无缛文,这极为鲜见,值得引起民俗学者、经济史学者重视。说明当时太平盛世,人们生活富足。刻碑时间为同治十二年(1873),由黄鹄山书碑,石匠许文广镌刻。

历史到明清以后依靠水路的运输,古道慢慢消失。而当代社会进步,陆路又开始了新的发展,今天的乡村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铁山古道的线路,虽然不再是大通道,它依然与新高速路相向并行,它是自贡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一,是自贡市文化的重要记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自贡新的交通网络发展,是自贡走向新时代的主要标志,铁山古道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记忆,铁山道遗迹,必将成为自贡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自贡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文化源泉之一。

新闻推荐

长山镇稻虾稻鱼丰收

丰收的水稻。本报讯(特约通讯员蒋兵文/图)荣县长山镇平滩村粮食种植大户黎红的优质水稻,每亩有1100斤左右的稻子,还能收...

荣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