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聚集荣县建言献策
探索丘区乡村振兴创新路径
5月10日,由省园艺作物总站、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全省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会在荣县举行,针对丘区特点,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减肥增效、避雨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等十大蔬菜绿色生产技术。
此前的4月21日,由省社科院、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主办的丘区乡村振兴学术峰会也在荣县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三农”专家齐聚一堂,就丘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四川丘区县(市、区)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均超过全省总量的一半。两个会议均聚焦一个主题:丘区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秦勇
A
种菜实用技术 省工节本增效
荣县乐德镇小辣椒种植规模达2万余亩,主要以专合社带动中小农户的模式发展。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大园区多业主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成功地在这里得到了示范应用,解决了中小散户水肥管理难题。
据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唐丽介绍,这项技术是利用压力灌溉系统,将溶于施肥容器中的肥液通过便携式太阳能注肥器注入灌溉管网,种植户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实行分户肥水管理,实时、准确、定量供给肥水,降低种菜劳动力成本,改善作物根际因过量施肥引起的环境恶化。
据了解,该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5%-40%,蔬菜化肥用量降低25%-30%,节水25%-50%,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病害发生率降低,省工节本增效。
“便携式太阳能注肥器是个什么‘神器’?”有与会人员发问,引来现场一片笑声。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首席专家、研究员李跃建介绍,太阳能注肥器是针对丘陵山地中小农户土地分散,施肥不方便以及供电困难而研发的专利产品,在统一供水管网,种植户分散肥水管理区域极为实用,充满电后可持续水肥一体化灌溉注肥8小时。
四川丘陵及盆周山区蔬菜种植区,在5-10月间夏秋季高温高湿多雨季节,蔬菜病害危害严重,产量低,引起市场供给相对不足,而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避雨栽培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在荣县鼎新镇的番茄种植上,这项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5%以上。记者看到,番茄大棚的顶部覆盖薄膜遮挡雨水,同时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
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技术使不同蔬菜采收期延长21-56天,病害率降低54.6%-96.5%,农作物增产26.9%-65.5%,每亩增收1200元。
B
丘区后发优势 支撑多元化发展
去年,荣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初步探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丘区之路。
“如今,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饭问题,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在丘区乡村振兴学术峰会上,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随着人们对多元化、高端化和差异化农产品需求的提升,丘区的贡献越来越大,将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后发优势。观光旅游、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产业在丘区也大有可为。张红宇举例,像荣县这样的丘区依托美景,可以举办各种花节、采茶节等乡村旅游节会发展乡村旅游,与平原地区形成差异化发展。
雅安市汉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今年3月,张红宇在该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举办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较多,这使得村民实现了充分就业。此外,汉源苹果、枇杷、柑橘、车厘子等产业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去年,汉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张红宇说,山区县的经验做法同样适合于丘区。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丘区路、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向丘区倾斜,加快丘区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认为,丘陵地区应加快网络建设,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丘陵。他同时建议,像荣县这样的丘区应大力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的新农人,政府在产业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也应出台扶持政策,增强乡村活力。
新闻推荐
(记者叶艳李秋玥)14日,记者从荣县公安交警大队获悉,受最近频繁出现的降雨天气影响,诱发县道井荣路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为确保...
荣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