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成都商报 2017-12-10 02:10 大字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古老、最丰富的文体。写散文的人,心怀猛虎,细嗅蔷薇,下笔时而锐利如匕首,时而绚丽如云锦。

不久前,成都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梁平在一次会议上特别提到:近些年,四川在散文和非虚构创作领域强势崛起,优秀的本土散文家阵容越来越庞大。他们在文坛脱颖而出,写出了美感,写出了新意。

细数四川知名散文家,不得不提到近两年势头很猛的蒋蓝,他的创作横跨多种文体,收获诸多奖项,文坛评价颇高;还有厚积薄发的龚静染,他扎根于小城叙事,埋头对四川边城风俗和地理进行深入书写;还有擅长报告文学的陈新,和对成都历史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肖平,都值得我们关注。

本期成都作家,让我们细细品读这几位成都作家的散文新作。

《成都笔记》与《蜀地笔记》 的缘起

蒋蓝

诗人,散文家;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出版有《至情笔记》、《豹典》、《媚骨之书》等多部作品。

我经常外出参加文学笔会,每每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成都”是什么意思?要简略说清楚这个问题,还不大容易。

对成都得名由来,首次予以解释的是《太平寰宇记》的著者乐史:“周太王逾梁山之歧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成都”两字,最早见于《山海经》:“成都载天之山”。此山是由古蜀“成侯”的关系而得名。简单点说,“成”的雏形是古巴蜀文字,有“邛笼”含义,“成”就是二三层重叠的笼,为上屋下仓,类似干栏式建筑。因重叠反复义衍生为旧,如成俗即为旧俗,成语即是旧语;成即为笼,又有盛人、盛物之义。汉语之“成”是戊与丁的合体字,戊为斧钺之形……

“成侯”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族权力象征。“都”字在汉语中多指王城,在古蜀语、藏语中指两条河交汇所在。最早的“成都”是在川、青、甘边境两条大河交汇所在,那里是成侯部族聚居之处,后来逐渐东移至平原,而一个政权在水泽漫流的平原定居,就叫“都”。

所以,“成都”不是“建成的都邑”,而是“终了的都邑”。古蜀人的发音大体是“dudu”。

蜀地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古蜀王朝。此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第一个政权开始,经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再到蜀王杜芦(开明氏)为秦国所灭,共13位君王在位,延续700余年,后人称为古蜀王朝。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汉中盆地等。其二是泛指蜀文化影响的范围。

我不是专门学者,是属于后知后觉型的作家,不敢奢望像才子们那样高起高打、旱地拔葱,因而在史料甄别上尤其小心翼翼。我在正史之外,参阅了大量稗官野史,并进行了较为艰苦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记录,收入蜀地风物的《蜀地笔记》,与专收蜀地人物传记的《成都笔记》一起,近60万字,构成了我20年来的“地方性写作”。

送我一生慰藉

凌仕江

四川荣县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骏马秋风》、《天空坐满了石头》等十余部,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全军文艺优秀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成都这座城市学习,环境特别陌生。刚放下行李,收拾好铺位,编辑部的人对我一番交代,便给了我一辆自行车,让我上街买些办公用品。

我顶着小小的雪花,停停走走,这看那看的,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当买好日用品转身准备走时,路上早已铺满厚厚的积雪,纵横交错的马路,挤满了停滞不前的车辆,回去的路早已没有了方向,抬头已见华灯初上。

路上行人也越来越稀少,我焦急地跑到电话亭给编辑部打电话,可无人接。雪越下越大,风不时地将雪水吹进脖子里,就在我蹲下身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踩三轮的中年男子停在我身旁。我对他讲了我要回去的地方。他让我上车避避,等雪停了,他送我。

都快晚上10点了,雪仍在不停地飘,飘在空中的雪花落在地上眨眼化成了水,树梢上挂着形状各异的冰棱,空气很冷。

那个男子拉着我艰难走过了几条街,拐到一个商店时,突然停了下来:“我儿子在叫我呢!”我拉开结了冰碴子的帘子,诧异地望着他:“不会吧,我怎么没听到?”他把三轮停稳后,我从上面跳下来,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果然看到一个男孩气喘不停地冲过来。“叔叔,你的自行车,给你。”他把我扔在原地的自行车送来了。

“你等等……”我惊讶地望着匆匆离去的男孩,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已经淹没在夜幕中。我依偎着那辆自行车,怔怔地看着眼前的男子,冰凉的雪花,落得他满身都是。 (节选自《锦瑟流年》)

昨日的边城

龚静染

四川乐山人。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诗集《影子》,随笔集《小城之远》《桥滩记》,长篇小说《浮华如盐》《光阴交错》,非虚构作品集《昨日的边城》《新塘沽往事》等。

如今,荍坝古镇仍然矗立在“汪公路”上,中都河从它身边蜿蜒流过,它过去是由东而西通往马边的大镇。

这座古镇虽然饱经沧桑,但清、民时期的民居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保留了古香古色的风貌,在苍翠的山峦中呈现出一道独特的景观。

走在小镇上,吊脚楼静静地诉说着悠远时空的美学,光亮的石板路仿佛还倒映着过去的影子。若是小雨迷离之时,整个小镇也有一点前世的惆怅。一到赶场日,镇上人头攒动,彝族、苗族的绚烂服饰穿插其间,格外引人注目,充满了异域风情。

从附近山上背来的菌子、竹笋、木耳、茶叶等山货一路摆开,新鲜而价廉,这是内地乡镇少有的。当然,在人群中还有那朴素而美丽的小阿依,她们的眼睛比山涧溪水还要清澈,仿佛藏着一个隐秘而古老的世界,这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个边地小镇流连忘返的原因……

作品介绍

本文节选自龚静染《昨日的边城》,书中故事发生在四川的一座小城马边。从明朝万历十七年马边建城起,直到1949年,截取马边几百年以来若干大事件,穿插在人物故事中,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边地社会风情画卷。

植满时间的疼痛

陈新

四川南充人,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编剧。针对中国探月工程和深海探索工程领域,书写了全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其散文《江凡》被选入全国《语文》教材。

曾经宏阔的理想被冷酷的父亲扼杀,灿烂的人生阳光变成了丑陋的残影。然而,我并非是一个不孝的人,我恨父亲留给我成长岁月里的累累伤痕,恨父亲舍不得花钱让我去读令人羡慕的省重点中学,而最终鹤立鸡群地在一所被人诟病的普通农村中学完成两年高中学业,在拙陋而自惭形秽的毕业季与城里的三年制高中考生一起比拼高考,且最终在几乎累得不成人形的情况下,成了班上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大学毕业后,我从第一个月开始便连续不断地给父亲赡养费。

岁月辗转中我磕磕绊绊地长大成人,我曾经痛苦和羞辱的记忆也在岁月中一直保鲜着,但我对父亲却越来越好,这种好有时候令我自己也觉得嫉妒甚至愤怒。

当然,我对父亲的好,不过是晦暗的成长疼痛被我刻意地用辽阔的光明进行了覆盖的结果。我明白,这准确地说,是一种言不由衷的依理而为。

我觉得父亲怎么说也生养了我,就算他因无能而穷困得只能让我顿顿喝白水,但这充饥之水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父亲从井里一担担挑回家且煮开了让我喝的。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白喝了这十多年的水,能不报恩?因而,我有理由强制自己忘却遥远的记忆。

也许,人的一生注定会有许多东西迷失在遗忘的路上。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我无意抛弃曾经痛苦的记忆,而时光,终究成了磨灭一切恨懑的利器。看到曾经健硕伟岸的父亲,已在蹀躞摇摆的人生路上,斑驳得如冬天的枯蒿,我坚硬的心开始变得柔软。

花的辞和人的事

况璃

白族,四川安岳人。少年从军,系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常务副秘书长。17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有20余部、600余万字作品问世。曾获四川文学奖及四川省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等20余奖项。

自然界不管什么花都异常美丽,她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声张,而是人类依附自然才使生命异常宝贵。我曾把她比为植物探视大千世界的眼睛、洞悉自然心灵的窗口,她点在了季节的要穴,让自然界有了兴奋点,让植物命运得以提升,自然心灵得以展示。

我常常想,自然赐予人类的最大恩惠是什么呢?莫过于春天的百花盛开;人与自然最巧妙的触摸点在哪里呢?莫过于与春的约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向往自然追逐春天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人们在赏花欢娱之余,想着春来花又开,花开人复来,复来花相同,相聚非故人,无不平添几分惆怅与哀叹,于是便有了天问意识:为什么自然界一切美的事物不能持久?

人,也有花朵般的芳华,亦有衰老死亡的悲凉。花有来年复开之时,而人无复活轮回之机,这不能不说是人的一大憾事和悲事。然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依存的法则,人要是青春永驻,处于一个恒定静止的状态,与死毫无二致;人的生老病死,大概就是自然法则中的缺憾之美吧,缺憾之美让人流连,让人回味,要不哪有成仙成道之想,哪有追求与梦想一说?

落花流水终流去,纵有悲鸣又如何?不如追逐自然,遍访春意,做自然之子融入春的怀抱,让自然界缺憾之美成为人类的乐事。

冬天已来,春天还会远吗?再过几月,又是一年春将至,又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季节。不知又一轮回的沧桑是否让明春的龙泉桃花更舒展,更香艳?我们的生命年轮又增加了一圈,人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老去,无不令人感伤!

新闻推荐

市政协视察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推进情况

(记者廖蓝蕾)11月28日,市政协副主席杨玉康率视察组,对自贡市棚户区改造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视察。今年自贡市计划实施29个棚改项目,新开工改造41245户189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居民房屋直接投资173亿元。截...

荣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